读国学经典 说《论语》章句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今译】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孔子周游列国之后,决定自己不再出仕的同时,鼓励自己的弟子,回归社会,各尽其长,发挥作用。而自己则专心做学问,编《尚书》,辑《诗经》,修《礼记》,研《春秋》。

一天,孔子正在修《礼》,子张在旁当助理。子张年少,英俊潇洒,果敢勇毅,言语精辟,每表达干脆利落,直指主旨。只是时有过激。孔子很喜欢这个学生。

当时,子张问:“老师,我们所研究总结华夏各国这些礼文化,十世之后还会有人知道吗?"

孔子抬头看了看这个比较爱学的学生,说:“殷朝礼文化受承于夏朝,虽然有遗失和补充,但还是可以知道的;周朝礼文化受承于殷,同样有遗失和补充,也是可以知道的。至于周朝今后的礼文化,百世之后,还是应该有人知道吧!"

子张听后,似懂非懂,正要再问。这时,同时在一旁的子夏说:“老师,《诗》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怎么去理解呢?孔子随口答道:“绘事后素。"意思是,先打白底再画画。子夏马上反应过来,说:“啊!是不是也可以说,礼在仁之后呀!"孔子及时给以肯定:“商给了我很好的启发。以后我们可以讨论《诗》。"

孔子受到子夏的启发,接着又和子张谈起礼来。

夫子说:“我可以说出夏朝的礼文化,但杞国的人却没有能跟我印证的;我可以说出殷朝的礼文化,宋国的人也没有可以跟我印证的。夏、殷灭国之后,虽然其后代子孙也受封建地,以继国祚,但杞国弱小,常受欺辱,几迁国址,国人流离不能独依,又怎能保存典籍和培养贤人?虽然武王贤明,封纣王之子武庚于宋地,然其却与王叔管、康、蔡结党判乱,自损其福。现在宋国虽自微子以来,国运尚存,然却夹于诸国之间,左右应对,顺势而生,孤立无援,苟延残喘,哪有精力延续故国之文脉?正是由于如此,才造成了文化典籍的缺失和人才培养的亏乏。假如不是如此,我怎么会不能求证呢?"

顿了顿,夫子又说:“周朝文化典籍浩繁,人才济济,国祚绵长。我孔门三千弟子,分布各地,务必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立世传文,广行仁义,济化苍生,为国尽心。如此,虽百世之后,我周朝礼文化又怎么可能不传颂下去呢?"

子张终于明白,马上行礼致谢!

从此,中华人文传承,以儒家为主脉,典籍充实,文人辈出,儒雅风流不绝于世。自此两千多年,仍称国学主体,风靡全球。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国学经典 说《论语》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