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结构逻辑》读书笔记

一、理论概述

(一)理论产生背景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起源于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合作,中国学者通过去往德国学习“双元制”课程模式,在其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构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体系。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内涵

1.工作过程系统化

工作过程系统化是指基于真实工作工程的经过系统化教学处理的模块化课程。

工作过程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工作过程是指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工作过程是本体存在的,是不需要认为“臆造”的;二是强调教学化处理。工作过程系统化并不是简单照搬客观存在的工作过程,要按照职业成长和认知学习的规律,对实际的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化地教学处理,使其成为适合教学的工作过程。

2.课程开发是以对象或者内容为依据,还是以过程为依据,这是课程论以及教学论中必须厘清的一个问题。

3.教育理念

(1)职业教育必须遵循产教融合、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2)学校的产品不是学生,学校的产品应当是课程,学生是我们的用户。

(3)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不同,不是智力高低的差异,二是智力类型的差异。

(三)课程要素

1.泰勒模式

经典的课程理论—泰勒模式认为,任何课程设计都要解决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这四个问题。

2.工作过程系统化

课程设计包括两个要素: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

课程内容解决的是如何选择课程内容的问题。由于职场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所以,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具有强烈的动态性。

课程结构解决的是课程内容如何排序的问题,也就是课程结构。

二、课程设计的要点

(一)应用性诉求

1.应用性诉求

应用性诉求是为了解决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排序问题,它主张选择适度够用的理论,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排序,对原有的学科体系知识进行重构。课程内容进行排序的方法是遵循行动导向原则。

2.行动导向

行动导向的含义。国际上把应用知识的教育称为行动导向的教育,把与之对应的课程教学体系称谓行动体系,用书面语言表述就是工作体系。

采用行动导向的原因。长期以来,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课程始终是在储存知识。但“储存知识”的目的是什么呢?储存知识的目的其实就在于应用。既然储存知识并不完全符合教育教学的目标,而储存知识的目的又在于应用,那么为什么不能采取应用知识的结构来开发课程呢?这样,课程就从一种存储知识的结构走向另外一种结构—应用知识的结构。

工作过程系统化充分体现了行动导向的教学原则——为了行为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行动就是学习。

(二)人本性意蕴

人本性意蕴是指人本性诉求,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范式的方法可以解决获取知识的方法这个问题。

1.强调工作过程系统化。强调工作过程系统化处理的原因在于掌握实际工作过程的目的在于使人具有谋生的本领,而对实际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教学处理,目的则在于使学习者能够通过比较、迁移和内化的学习,在掌握方法论、思维方式的同时学会做事,又能在教育过程中同步、集成地融入价值观的学习,即学会如何做人。在掌握专业能力的同时,习得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学会知识、学会技能,方法能力是指学会工作、学会学习,社会能力是指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2.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由于岗位会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所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内容也要同步发生变化。动态的学习内容的变化要成为课程的新常态,或者说与时俱进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常态。

这也会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美妙的魅力之一:它与企业行业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具有同步性。而企图对新产品涉及的知识进行学科体系的处置,都将滞后于职场和企业的发展。

(三)操作性指向(设计课程的方法)

一个专业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包含三层结构:第一层是课程体系;第二层是课程单元;第三层是课程的教学结构。

1.课程体系(学习领域)的设计

(1)第一步: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首先要确定真实工作场景中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的整体工作内容。

①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时,要注意样本的选取。样本中2/3应当为现实的工作岗位,1/3为未来的工作岗位。

②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企业招聘公告、面谈座谈、头脑风暴等方法对岗位进行调查。

③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是对工作任务进行归纳的结果。

(2)第二步: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出岗位的核心能力

其次要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出行动领域(核心能力),即确定课程的初始结构。

(3)第三步:确定课程门类

最后要根据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将行动领域转换为由多个学习领域组成的课程体系,也就是确定课程的整体结构即课程门类。

①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时间,一个专业的课程门类,以10-20门课程为宜。

2.课程单元的设计

课程单元又称为学习情境。

(1)M≥3

根据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施实践,一门课程需要开发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课程单元。之所以需要三个以上,是强调比较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对这些有逻辑关系的教学华工作过程进行多次比较,实现迁移和内化,学会思考,掌握方法论。

(2)平行、递进、包容

每门课程的课程单元之间有三种关系:平行、递进、包容。

平行结构是指一门课程有三个难度系数相同的学习单元,递进结构是指三个学习单元的难度系数是逐步递增的;包容结构是指一门课程有三个及以上的教学化处理过程。在完成第二个时包含第一个,在完成第三个时包含第一个或者第二个,或者前两个都包含。

一门课程可以采取纯平行、纯递进或者纯包容的结构,也可以采取混合的结构。

(3)课程单元设计的方法

课程单元的设计分为三步。

第一步是确定工作过程,梳理工作过程的具体步骤。

第二步是对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化处理,选择对工作过程进行比较的参照系。

第三步是确定三个以上的具体工作过程,按照平行、递进或包容的原则设计课程单元。


(4)判断课程是否符合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三个原则

①课程的学习单元必须三个以上;

②不同的课程学习单元必须属于同一范畴;

③重复的是步骤而不是内容。在这种课程模式中,学习每个课程单元都需要经过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6个步骤。

这样做有2个原因,一是因为专科生学习习惯不好,可以通过6个步骤规范他们的学习行为;二是专科生存在信心不足的情况,可以通过评价进行正确反馈。

3.教学过程的设计

(1)教学过程要包含6个步骤。

你可能感兴趣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结构逻辑》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