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衰老、死亡与安宁

关于衰老、死亡与安宁

这本书说明!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不得不离开也是生命的一个阶段。那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离开?在这之前,应该做些什么样的准备?

讲讲人体老化的过程和死亡来临的方式。当然,最重要的,它告诉我们,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选择让自己免遭一些痛苦,以及免受一些无效医疗。

作者哈灵顿是美国的一位胃肠科医生。在自己的父亲八九十岁患上严重疾病时,并没有采取非常激进的治疗方式,而是用一种相对姑息的方式帮助父母安稳地度过了人生的最后时光。激进治疗,包括强力药物化疗、强力抗生素,甚至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等。

作者以父亲的亲身经历开始叙述,父亲85岁时,发现腹腔有一个主动脉瘤,这就像一个定时炸弹在人的身体里。如果破裂,可能就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针对这种动脉瘤,标准的治疗是开腹手术,然后进行修复和加固。这种手术创伤非常大,而且风险非常高。

主治医生给出了另外一个方案,采取一种微创手术,在动脉里放一个强化支架。这个支架并不能治愈动脉瘤,但是能让它在大概五年的时间里比较稳定,一般不会出现意外。

当作者跟主治医生探讨完治疗策略之后,他在想怎么跟父亲开口谈这个疾病以及未来的治疗。作者父亲听到自己患病后,他说“我为什么要去治疗这个能让我以期望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的东西呢?”

这个答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第一,作者父亲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清晰的理解,他并不希望在弥留之际徘徊太久。第二,对作者父亲,甚至大多数人来说,我们虽然不能决定如何来到这个世界,但是我们希望离开时能有掌控感。

于是,作者就和父亲开始沟通。当时,他们家还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不久后,第一个曾辈孙子就会出生。所以,他特别希望父亲能亲眼见证曾孙的出生。在各种因素的结合之下,他父亲最终选择了微创手术。

结果是他的父亲接受微创治疗后,一直活到了94岁,而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生活状态、生活质量都不错。

作者用他父亲的真实案例说明,每个人在临终前可以通过选择、规划,尽量地避免痛苦和无效救治。

一、关于死亡:更好的离开方式

什么是更好的死亡?

什么是善终?在作者看来,最好的死亡是一个人能在睡梦中自然而然地逝去,且在不久前,还与家人齐聚一堂,一起享受美味的食物,彼此互赠小礼物,与他们共同回望自己的一生。此外,就是离去的年龄最好与平均预期寿命相当或往上。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足够幸运,能在睡梦中自然而然地离去。所以,作者也给出了一个虽然不是最好,但也是更好的方式。

什么是更好的离开方式呢?

就是可以事先规划、考虑自己要什么样的治疗,也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多余的治疗。所以,作者用自己父亲的例子告诉大家,只要明白这一切发生的过程,能提前进行规划、沟通,我们完全有可能达到这种状态。

二、现代医疗的局限

人进入老年之后,大概率会更频繁地接触医疗。了解一下现代医疗的局限。

近一两百年来,医学飞速发展,人的寿命得到了增长,很多疾病也得到了很好的治疗和控制。但是,现代医学依旧有很多局限。

1.流水线医疗,容易忽略身体整体性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医学专业越来越精细化,越来越多的医生成为专科医生。这时容易出现一个情况,就是医生更专注于局部治疗,忽略了身体的整体性。

比如,有一个手术叫作膝关节置换术。人的关节是有寿命的,通常是60年,但是人的寿命已经远远超过了60岁。于是,人在衰老的过程中会出现骨性关节炎,很多人为了追求生活质量,就会去医院做膝关节置换术。

但是,关节科医生可能精于换关节,却忽略了病人整体的身体情况。所以,一些人由于换了关节引起身体其他器官的并发症,甚至出现不太好的结局。

2.使用抗生素引发的问题

抗生素发现后,以前影响人类寿命的很多感染性疾病都得到了控制,但是越来越多的抗生素也给人类带来了问题。

作者父亲八十多岁时做了一个脚趾手术。正常情况下,医生会给病人开预防术后感染的抗生素。没想到,他吃完抗生素之后,出现了严重腹泻。去医院检查发现,他感染了艰难梭菌。

这是一种“机会性病菌”,平时一般不发病,但因为用了抗生素,肠道内的一些有益菌被杀灭了,所以艰难梭菌得到机会快速地繁殖生长,从而引起腹泻。

在医院时,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病人,他们输完抗生素后,很快出现拉肚子的症状。

这时要怎么治疗呢?第一,要及时停止抗生素的应用;第二,给患者开一些益生菌,促进他的肠道菌群平衡,这样才能控制住。

所以,抗生素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帮助人们从很多感染性疾病中存活下来,另一方面,也给现代人带来其他问题。

3.一些人对医学的盲目乐观

一位美国社会名流,大概八十来岁,她对自己的生活品质要求非常高,经常出席一些上层社会的活动。有一段时间,她患了溃疡性结肠炎。这种疾病会让人腹痛、腹泻,甚至失禁。她不允许自己这么狼狈,就要求医生治疗。

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针对它的标准治疗方法是应用免疫抑制剂。有一种药物叫作英夫利昔,她服用后,虽然腹泻的症状得到了控制,但是并发了严重的肺炎,于是被送到了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但最终还是治疗无效离世了。

大家可以看到,虽然现代医学已经很发达,但医学并不是万能的。如果在不恰当的时机选择了不恰当的治疗,它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为什么这些患者经过治疗之后,会产生不好的后果呢?他们有一个共性,就是忽略了一个因素——年龄。

现代医学的本质是治病,而衰老是一种自然规律。

现代医学能帮人把一些疾病治好,但是它不能对抗自然规律。当你把现代医学和衰老对抗在一起时,就可能会带来很多问题。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延长了痛苦,但并不能延长生命。

关于衰老、死亡与安宁

三、面对衰老,给老年人的健康建议

什么是衰老、人何时开始衰老?

20世纪初,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47岁。那时人类的“头号杀手”是肺结核,还有很多其他感染性疾病也是影响人类寿命的主要因素。

进入现代社会,人类的平均寿命已经提高到了73岁~79岁。这个数字背后,有一个事实往往被大家忽略了。这就是现代医学对人寿命的帮助主要体现在50~70岁,如果超过了70岁,特别是超过了75岁,现代医学对人体健康的帮助微乎其微。

怎样算衰老?什么年龄可以作为衰老的界限呢?65岁以后的失能时光。如果一个人到了65岁,身体状况还不错,那么这个人的平均预期寿命还有19年左右,这其中约有10.5年是比较健康的,剩余的8.5年则可能是不能自理的状态。其实,65岁以后,我们就开始面临机体逐渐衰老、失能的情况了。

那65岁以后,我们应该怎么办?

1.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们应该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尽可能地远离不好的习惯。比如,很多研究都证明抽烟有害健康。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每抽一根烟,大概会减少7~10分钟的寿命。

2.选择合适的运动

65岁以后,一定要注意选择适合自己年龄段的运动。很多老年人会去做一些冒险性和挑战性的活动,比如攀岩、滑雪。

作者在书中举了好多这样的例子,他说,每当看到一些耄耋之年的老人,跟他说自己做了什么极限运动时,他内心都在默念一句话:你不想想,万一摔倒了怎么办?

老年人最怕的就是摔。如果摔倒,就可能导致骨折,一系列并发症就会出现。老年人要做适合自己年龄段的运动,比如散步、打太极拳,或者在水中做一些有氧运动。这些是对老年人身体比较好的。

3.警惕老年失能

什么是老年失能?作者也举了他父亲的例子:他父亲在87岁以后,一个人住在公寓里,当时他母亲已经去世了。有一天,他在家里跌倒了。

很多人可能觉得,跌倒是个小意外。但是,作者是一个医生,他敏锐地感到,这可能是他父亲出现了老年失能。对老年人来说,很多情况下,跌倒可能不只意味着一个简单的意外,而代表着身体机能的退化。

像作者父亲跌倒,是因为足部和腿末梢神经退变导致的。他感觉不到地面的凹凸不平,身体也变得不协调,于是就容易在平坦的路上跌倒。

要知道,这种老年失能,一次跌倒后,还可能跌倒第二次、第三次。所以,这种意外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加变得越来越多。

我们怎么判断老年失能?美国的相关部门给出了两个量表,一个叫作日常生活能力,一个叫作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

日常生活能力,包括洗澡、穿衣、吃饭、上厕所、上下床等简单的动作。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指的是做饭、食品采购、财务管理、打电话、简单家务等等。

对平常人而言,做这些事轻而易举,但如果你发现家里的老人,在这些事上反复出现障碍,往往就是老年失能的表现了。这时,我们就需要对他们的生活多一些关心和帮助。

所以,如果你是65岁以上,同时还患有慢性疾病,或者身体很健康,但是年龄超过80岁,这两种情况,对激进医疗方式的选择,一定要慎之又慎。

因为超过了这个年龄,激进医疗大概率下弊大于利。因此,我们要选择一些相对缓和、不是特别激进的治疗方式。

四、导致老年人死亡的病症解读

哪些疾病容易对老年人造成伤害,导致他们死亡。

从疾病角度而言,主要有两大类疾病会影响人的寿命,特别是老年人的寿命。

1.急性疾病

主要包括感染、意外受伤等等。数据显示,65岁以上的美国人中,约有10%的人因为四种急症去世。

一是意外受伤,比如跌倒;二是流感与肺炎;三是肾炎,比如肾衰竭;最后一个是败血症。败血症指无明显病源的严重感染。

其中最常见的还是跌倒。大概有80%的老人都有不同方式的摔伤经历。对年轻人而言,跌倒可能没那么严重,但对老年人来说,这往往是致命的。

“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它指的是老年人跌倒以后,出现了髋部骨折,然后开始卧床。这时,人生的倒计时就开始了,身体器官的问题可能会一个接一个出现。

2.慢性疾病

当然,更多的老年人是因一些慢性疾病导致死亡的。我们讲一讲引起大多老年人死亡的六大慢性疾病。

数据显示,美国65岁以上人口,大约有90%是由于六种慢性疾病离开这个世界的。

01.充血性心力衰竭

它占65岁以上人口死亡原因的34%。由于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大多65岁以上的人都有动脉粥样硬化。人的心脏的主要供血血管是冠状动脉。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就会出现狭窄,狭窄就会发生冠心病,如果完全堵死就可能出现心肌梗死。

人的心肌细胞是一种永久性细胞,即不可再生,一旦坏死,修复后会出现瘢痕。这种瘢痕让它不具备正常心肌细胞功能,人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就会慢慢衰弱。

这时,人的心脏泵血越来越少,回心的血也会越来越少,大量体液就会堆积在人体的各个部位、各个器官中。所以,有心脏病的老年人早上起来,腿常常是肿的。这就是因为回心血量减少了。

而到后期疾病更严重时,很多人不能平躺着睡觉。他们一般只能保持一种半坐的体位休息。这是因为大量体液堆积在肺里,只要躺平就觉得喘不过气。因此,患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人,最后往往因为肺部积液和反复的肺部感染导致死亡。

02.癌症

它占65岁以上人口死亡原因的28%。

患癌的原因是什么?其实,它跟人的寿命有关。以前,患癌的比例没有那么高,人的寿命也没这么长,但随着人类寿命越来越长,人的细胞产生突变的概率也越来越大,癌症的发生率也就越来越高了。这是患癌人数越来越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癌症是怎么夺取人生命的?

首先,出现转移,比如肺转移、肝脏转移,或者脑转移。

其中,脑转移最常见。因为人25%的血都会供应给大脑,所以很多癌细胞会随着血液循环进入大脑,然后在大脑里快速生长,最后肿瘤破裂导致脑出血。很多晚期癌症患者是因为脑转移死亡的。

其次,营养不良。

癌症是一个高耗能疾病,它要快速地复制生长,所以耗能非常多。很多癌症病人到了后期,都会出现极度消瘦和营养不良。这也是导致癌症病人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个同事也被癌症夺去了生命。他被肠道癌症折磨了整整两年。在他离开的时候,整个人都变样了。以前,他是一个很高、很壮的医生,但离开时,已经瘦成了皮包骨。可见,癌症对人的消耗非常大。

此外,癌症还会随着血液和淋巴转移到人体的不同部位,接着在局部生长,刺激局部神经末稍,让人产生剧烈疼痛。所以,对晚期癌症患者,特别是高龄晚期癌症患者,判断一个时间点选择姑息治疗,往往会比激进治疗更加有意义。

0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它占65岁以上人口死亡原因的9%。它指由于各种原因使肺部扩张的能力减弱,导致的换气功能障碍。

其中,最常见的有肺气肿和吸烟导致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该病患者几乎每个时刻都处于喘不过气的状态,所以,他要用非常大的力气呼吸,才能保持呼吸通畅。

但是,长时间费力地呼吸会消耗病人大量体能,同时,病人的运动也会减少,于是,病人越来越虚弱,没有胃口,从而出现营养不良,体重明显减轻。

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情的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最终可能卧床不起。再者,一旦卧床,很多并发症就开始出现,比如感染性问题,像肺部感染,最后,往往死于呼吸系统衰竭。

04.脑卒中

它占65岁以上人口死亡原因的8%。脑卒中有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缺血性脑卒中。

就是大家常说的脑梗死,大约80%的人患的是这种。它指的是一些血栓突然脱落,随着血液循环堵塞在大脑血管里,从而导致局部大脑区域的缺血性坏死。

大脑细胞和心肌细胞一样,也是永久性细胞,一旦坏死就没有办法再生,人就会出现各种神经功能障碍,比如典型的三偏症状,包括偏瘫、偏盲和偏身感觉障碍。所以,只要出现了脑梗死,病人的生活质量会明显下降。

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缺血性脑梗死。很多人在做头颅核磁时,会发现有一个诊断,叫作腔隙性脑梗塞。它指的是大脑皮层下一些小血管引起了堵塞。由于这些血管太小,早期患者可能没有任何临床症状,所以很多人都不注意,觉得没事。

但是,这种腔隙性脑梗塞有累积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血管不断堵塞,最终有可能发展成大血管堵塞。

所以,如果发现有这种小血管堵塞,一定要注意生活方式,以及规律地去医院检查、规律地服药,尽可能预防严重脑卒中的发生。

第二种类型,是出血性脑卒中。

就是脑出血,所占比例大概是20%。这个疾病,最常见的一个原因是高血压。很多人觉得高血压不可怕,好像没什么症状。其实,高血压最可怕的是在后期引发脑出血。

那出现脑卒中的后期会有什么问题呢?

首先,病人可能会昏迷,昏迷后会卧床。因为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一旦大脑功能受到影响,人全身上下所有的系统都会出现功能紊乱。

而脑卒中患者后期也会出现昏迷卧床,以及各种并发症。于是,病人也会死亡于褥疮、感染、血栓之类的并发症。所以,为了生命安全,大家一定要注意保护脑血管的健康。

05.痴呆

它占65岁以上人口死亡原因的6%。大多数人到了一定年龄,都会出现痴呆。它是一个与年龄密切相关的疾病。

痴呆有很多类型,其中典型的就是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可怕在哪里?

第一,它的起病比较隐匿。早期患者往往只是表现出对近期记忆的遗忘,比如早晨忘了吃什么、钥匙忘了放哪儿、买的东西记不清楚。这时,很多人以为只是年龄大了记忆力减退,但这可能早期表现。

到了后期,患者就会出现包括远期记忆在内的严重遗忘,甚至还会出现性格变化,比如忘了家在哪里、忘了亲人的名字,甚至忘了自己是谁。

痴呆是怎么夺取老年人生命的?

痴呆属于神经退行性病变,就是随着记忆力的减退,神经的其他功能也在减退。所以,很多老人会出现意外,比如跌倒、走失,接着出现其他意外或危险。当然,也可能是由于运动能力下降又出现卧床,于是出现各种并发症,最终夺取老年人的生命。

06.糖尿病

它占65岁以上人口死亡原因的4%。

糖尿病可以称为一种现代疾病。因为现代生活方式出现了很多变化,比如热量大大增加,但是劳动强度、运动量却降低了,所以增加了糖尿病的发生概率。

对老年人来说,最常见的是Ⅱ型糖尿病,它主要的特点是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了。

糖尿病最大的危害什么?

它会加速所有器官动脉硬化的进程,到了后期,凡是涉及这些血管的器官都会产生功能恶化,比如肾方面会引起肾衰竭、尿毒症,心脏方面会出现心梗,大脑方面会出现脑梗,包括眼睛出现问题,甚至会发生视网膜梗塞,引起失明。如果双腿血管出现病变,人就要不停截肢。

一个患者大概只有50岁左右。在两三年的时间里,他反反复复住院,每住一次院,他的腿就少一截。到最后,两条腿都被高位截肢了。他就是因为严重糖尿病导致下肢坏死。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糖尿病。

以上就是引起老年人死亡最主要的六种慢性疾病。

作者还给出了一个概念,老年也是一种慢性疾病,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人往往会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疾病;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器官机能也在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任何一种疾病,如果叠加了年龄因素,我们就应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策略对待它。

关于衰老、死亡与安宁

五、了解疾病的生存中位数

1.什么情况下中位数说明一切

什么是疾病的生存中位数?它指一个疾病生存的中间年龄,就是同样一种疾病,大概有一半的人在这个年龄死去。

有人可能会说:见过太多人活过中位数了,中位数真能决定人存活多久吗?

一位古生物学家叫作古尔德,41岁时,他诊断出肚子里长了一个肿瘤。这种疾病的生存中位数只有几个月,但是古尔德凭借自己强大的意志,积极地接受治疗,最后活了19年,直到60岁才离开这个世界。他把自己与疾病对抗的过程,写成了一本书,叫作《数字不能说明一切》。

那这个例子是不是说明中位数不准确呢?它是不是说明意志可以决定我们活多久?当然,我们不否认有些人能超过中位数,活到生存曲线的尾端,但是大家要知道,中位数是怎么来的。

中位数的数据是集合了大量同样疾病的患者,根据他们的生存年龄,用统计学的方法得出的。纳入研究的患者包括年轻人和老年人,它不是为某一个年龄段单独设置的。

如果是年轻人,身体条件很好,再加上一点运气,生存年龄非常有可能超过中位数,甚至长于生存曲线的尾端。

但是,请大家记住,如果超过65岁,而且有慢性疾病,或者身体健康,但是在80岁以上,中位数基本可以说明一切了。

对于中位数,作者说,意志确实能对抗疾病,但是意志不能决定你出现在生存曲线的某一个位置。对老年人来说,中位数几乎说明一切。

2.如何找到停止激进治疗的决策点

什么是决策点?它指某个疾病应该考虑进入下个治疗阶段的节点,即病人是时候考虑终止激进治疗,转而接受姑息治疗并加入临终关怀了。

其实,决策点的意义是能让我们及早地停止过多无效医疗,减少过多煎熬,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

01.判断疾病预后

我们应该怎么找到决策点?第一,学会判断疾病预后。疾病和事物的发展一样,都有规律,比如我们不小心撞了一下胳膊,你会发现,第一天只是觉得有些疼,到了第二天、第三天,这个地方会肿起来、变青。接着越来越青紫,一直到过了一周左右,这个青紫才慢慢消退。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疾病发展过程:当下不是特别重,三五天到高峰,然后慢慢地消退。所以,一个疾病一般都有规律可循,那么,我们就可以判断它的预后。判断疾病预后,是找到决策点的一个关键。

02.分辨终期诊断

一般情况下,任何一个疾病都有医疗无能为力的时候,这就叫作终期诊断。

举个例子:在神经外科,人的大脑有一种常见的肿瘤叫作胶质瘤。这种胶质瘤有一个特点,就是会跳跃性地发展。第一次发现时,可能就是一级胶质瘤,然后进行手术切除。但如果第二次复发了,就可能变成三级、四级的恶性胶质瘤。

一旦出现恶变,患者再次进行治疗的手术策略,可能就应该改变,比如从激进变成保守,这也相当于是终期诊断。

还有一个疾病叫作渐冻症,也就是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病人的脊髓会产生病变,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这个地方的功能一旦失调,人就会逐渐丧失肌肉运动能力。一旦被诊断为渐冻症,平均生存年限大概是3~5年。

早期患者可能只是腿脚无力,走路一瘸一拐。这时可以用一些比较激进的治疗,像用免疫抑制剂控制病情。

那什么时候是终期诊断?

一旦涉及到呼吸的肌肉,就面临要不要进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通气,这时也是一个终期诊断,可以考虑姑息治疗。

当然,这时你也可以选择激进治疗,但从病情演化的角度,即便你做了,也不太可能逆转疾病。

刚刚说的偏恶性疾病,其实,很多良性疾病也有终期诊断,这被称为晚期良性疾病。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被诊断出充血性心力衰竭。她因心脏病反反复复住院了四次。而第四次基本上就是终期诊断了,如果再激进治疗,也不见得能改善。因为从大量的数据、患者年龄及其身体表现来看,当她第四次住院时,无论用什么医疗方式,都很难再去改变结局。那么,这可能就是进入姑息治疗的决策点。

和主治医生充分沟通

作为普通人,一般没有太多医疗知识,很难判断病情走向。这时能真诚地和主治医生交流,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还有一个知识点特别重要,就是昏迷。绝大多数人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都有一段时间处于昏迷状态。我们经常看到,电视剧或电影里的人去世之前,往往是躺在一个人怀里,说了很多话,嘱咐了很多东西,突然一闭眼、一咽气,没有了。

这种情节一般只出现在影视剧里,现实生活中很少。现实中的真实状况,是病人在死亡之前,往往会昏迷一段时间。这时的昏迷,特别是出现呼吸功能障碍、心跳功能障碍,或者双瞳孔散大,往往意味着脑死亡。

一个人如果出现了脑死亡这种深度昏迷,基本上就可以作为决策点,进入临终关怀的阶段。

关于衰老、死亡与安宁

六、如何开启临终对话

大多人的做法是什么?知道家人患重病时,他们的第一反应是隐瞒,甚至是善意的谎言,不让他们知道,怕他们心理负担过重或受不了,导致病情恶化。但这样做是有很大弊端的,它会让病人错过尽早做决定、尽早受益的机会。

如果能及早开启临终对话,病人就有可能更早地进入临终关怀的阶段,更早地去简化用药,停止无用的治疗。所以,建议大家要面对和推进临终谈话。

1.开启时机:罹患重大疾病早期

其实,在患上重大疾病早期就应该开启临终对话。因为后期,可能会发生各种意外。比如,患者病情突然恶化,甚至出现昏迷。这时,再去开启临终对话,可能就会错过最好的谈话时机。

2.对话技巧:循序渐进,从浅到深

那怎么去开始临终谈话呢?要避免一上来就直接谈你最终想解决的问题。我觉得,大多人都不能接受非常直接的方式。

我们建议循序渐进地从浅层问题谈到深层问题。比如,可以先从一些简单的健康问题谈起,或者从跟疾病相关的一些设备谈起。

打个比方,作者父亲87岁时在公寓摔倒了,这时作者就认为,是时候跟父亲开启临终对话了。

你在家里跌倒了,这种跌倒对老年人来讲,可能非常严重。在刚开始时,他父亲像多数老人一样比较排斥,甚至说“那就摔倒好了,我躺在地上睡一觉就过去了,这不挺好的吗”,但是,作者用自己的专业经验耐心地解释,摔倒以后,大概率他不会失去意识,而是会非常疼痛,而且由于年纪大了,可能很难爬起来,这时呼救也很困难。所以,会出现非常多的问题。

那么,在开启第一次临终对话之后,你要做的就是多次跟进提醒,你会发现,对方有一个逐步接受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发现父亲开始思考未来的这些事情了。他说,假如我出现意外,不希望接受过度治疗、心肺复苏,而且最好能在自己家,比较舒适的离开这个世界。

你看,看似非常艰难的对话,通过适时、有技巧的开始,可以循序渐进地达成谈话目的。

3.让相关专科医生参与沟通

如果实在无法跟亲人开口进行临终对话,应该怎么办呢?不妨找一位老年科医生参与沟通。

现代社会日趋老龄化,很多医院都出现了老年科。就像之前说的,年老再加上疾病的治疗策略,和其他年龄段的疾病治疗策略不一样,所以,有了老年科的出现。

能从更加专业的角度,和老年人探讨未来的病情走向。他们会针对何时进入姑息治疗、何时进入临终关怀,有一个更加明确的沟通。而且专业人士和患者谈话,患者往往能更加容易接受。

七、临终关怀须知

临终对话之后,我们来看临终关怀的内容。

1.理念: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的生存质量

什么是临终关怀?

对一个人来说,最好的治疗就是既能提高生活质量,也能延长寿命。

那什么是最不好的治疗?就是既不能延长寿命,反而增加了痛苦。而临终关怀就是集中火力,把所有重心放在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的生存质量上。

2.地点:无太多局限,适宜即可

临终关怀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11世纪,欧洲有很多朝圣者去宗教圣地朝圣,途中,很多人会患上像伤寒一样的严重感染病。这时,宗教就成了临终关怀的场所。在这些病人最后的生命时光中,宗教人士会给予他们关怀,减少他们的痛苦。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医学的发展,现在临终关怀的场所已没有太多局限。医院、养老院、专门的临终关怀机构,甚至是家里,都可以给病人提供临终关怀。

3.做法:减少焦虑、缓解病痛

一是减少病人的焦虑,二是缓解病人的疼痛。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比较大限度地应用缓解焦虑、缓解疼痛的药物。当然,我们在应用这些药物时,有一个前提,就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4.当事人梳理自己的期待和愿望

在接受临终关怀之前,当事人要想一想,自己期待一种什么样的临终关怀。

5.与主治医生和家人充分沟通

可以和主治医生好好聊聊自己的疾病进展到了什么状态、什么时候可以开始临终关怀。

此外,最重要的,是和亲人沟通自己内心最终的愿望和期待,告诉他们自己能接受哪些治疗,或者拒绝哪些治疗。

这本书有一点沉重,但是,它传达给我们的不是放弃,而是一种接纳的态度。

最后,引用作者的话作为结尾:

接受不意味着放弃,在人生的终点前,最重要的不是与死亡进行无休止的抗争,而是要让自己好好地活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随笔/恒之馨(整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衰老、死亡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