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747,尽心章14-33-1》

《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747,尽心章14-33-1》

【孟子曰:"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经德不回,非以干禄也;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也。"】

今天是戊戌年己未月戊辰日,六月廿三,2018年8月4日星期六。

回,是邪曲。

这一篇分两节学习。分别阐述两类圣人,一类是生知安行,一类是复性习行。通过了解圣人的类型,可用于立志。扫除盲点,树立榜样,订立目标,选择策略。

孟子说,尧舜行仁德是出于本性,汤武经过修身来回复本性然后力行。动作容貌无不合于礼的,是美德中极高的了。哭死者而悲哀,不是做给生者看的。依据道德而行,不致违礼,不是为着谋求官职。言语一定信实,不是为着要使人知道我的行为端正。

经德不回,赵岐注云:"经,行也。""回"同"违"。违是违背礼节的意思。

非以正行,赵岐注说"非以正行为名",虽增字为释,然无他善解,姑从之。

这一节讲的就是尧舜遵从本性,安而行之的品德。

"遵从本性,安而行之"是什么样的呢?不这么做就浑身都不难受,没有丝毫做给别人看的意思,做的标准呢,都是良知良能,符合天理之公,没有人欲之私,这是遵从本性,安而行之。

"生而知之,安而行之",出自《论语》,对此关键观念需要一个明白的分辨:天才是天生之德呢,还是后天修为?王夫之先生详辩其理,至当之论,启发至深,不由浩叹:学至这等地步,方可谓之为学。

船山先生说,说"中礼"、说"不回"、说"必信",这其中就包含了"防止邪恶,保存真诚"的意思。但他起心动念时便是向好路上走,就称为"性"。商汤、周武王的"反"就差了一截,他起心动念时有未必恰中的情况,实际行动时折转来,才做到有善无恶。

现在,首先讨论尧舜之所以能这样做的原因。第一,天资属于上哲;第二,天资属于上哲,是不是就不学而能呢?船山说,不是。如果说他们的天资"无所污坏"是可以接受的,如果说他们的天资"不假修为"则是不可接受的,也就是说,除了天资上乘以外,还要有后天的修为。

船山先生此论,与通常意义上的意见差别天壤,理由有三条:第一,《六经》、《四书》上延袭了《诗经》和《尚书》上艺术夸张的表达方式,这一点是要注意的。且《诗经》记载的是列祖列宗的功德,子孙扬诩先人,不嫌溢美;《尚书》上的赞得笔法,也是史臣的言辞而已。所以,孟子警告世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其次,就算是《诗经》和《尚书》记载中,也都明明白白指出尧舜处事方式都是"一倍乾惕",谨慎敬畏叫做乾惕,何尝一味的强调尧舜是"不假修为"的呢!

那么,"生而知之,安而行之"完全归于天资的结论又是怎样形成的呢?首先,此论肇端于汉代复兴儒学时期,汉儒对此发表夸诞的论述,等到了北宋时期,程、朱等先生们力破汉儒议论,惟独在这个问题上却因袭汉儒,原因在于当时宋儒面临着佛、老学说的巨大压力,为此作出了策略性的妥协。所以,南老怀瑾先生主张经史合参,主张读经要结合历史,其中思想史助力尤为明显。作为读书人,不能把书读死,要做到"无以辞害意",不因修辞而歪曲了本意。

明天继续。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尽心篇》南怀瑾讲述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747,尽心章14-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