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新教育”

惊蛰至,万物生,我继续生。

聆听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实验的使命、价值观和愿景》,对我来说,既是对新教育的通识培训,又是对新教育的重新认识。

因为新教育实施20年,我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耳熟能详的那句“让师生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应该成了新教育的“话语标签”,或者“话语标记”,看到这句话,你会想到这是“新教育”的同道中人。原来,这句话是新教育的使命。作为新教育的执行者,的确应该“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只是我才知道并理解了这句使命的含义。朱永新老师从四个层次进行了阐释:教育就是生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完整的。他说:当下和未来之间是没有鸿沟的,它们之间应该是川流不息,教育生活不是原生态的生活,而是经过选择的,有选择性和超越性,让学生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幸福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人最高的幸福应该是来自精神。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享受才是真正幸福的体验,精神上和道德上得到完善,才会有真正的幸福。我们的教育是一个补短的教育,新教育是做扬长的教育,提升人的幸福感。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当下教育的麻烦是学校学的和社会推崇的不一致。比如我们讲劳动最光荣,但学生一旦调皮或者不好好学习,我们便会说——就算扫大街,都没有人要你。比如,我们讲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种子,每个人都开自己的花,但轮到所有学科考试时,那些考得不好的孩子还是会受到异样的对待,不少好心的老师还会给那些学生额外补一下,这一补并不是补的缺的知识,补上了学生认为自己很笨,周遭环境也认为他笨。就算基础科目,可否别用同样的考卷来测试不同的学生呢?朱老师讲这些的时候,我总是在想我们班的某些孩子,他到学校来,到底获得了多少关于学习的兴趣和对自己的信心。关于他的扬长,我又做了什么?就更别说他的幸福感了。

关于新教育的价值观,朱老师说了以下四条:

执着坚守的理想主义:有理想的人不觉得自己的力量多么渺小。

深入现场的田野意识:扎根进去,坚定的行动主义者。

共同生活的合作态度:平等,只问真理,共同体的团队意识

悲天悯人的公益情怀。

“行动着的理想主义”这个词语深深打动了我。我们一面审视当下,一面又积极建构,一面又充满理想,这样的人应该成为整个社会学习的榜样。回想自己这些年走过的路,其实还是在一种理想的感召下,坚持阅读,坚持写作,坚持和每一个孩子站在人的立场上相处。朱老师说到中国教育最难的根在农村,我深有体会。我一路从农村走到城市,现在又返回去看农村,农村教育不是仅仅跟着城市发展,而是越来越远。硬件可能跟上来了,但“人力”还是没有跟上。学生的乐学,教师的乐教都有一定的麻烦。所以,那份“悲天悯人的公益情怀”会一直萦绕在我心间,且等着去慢慢实现。

新教育的愿景是什么呢?朱老师说要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的新教育学派。具体有四个改变:

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被动变主动,推行项目式探究式,更加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

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和学生一起成长,专门监督教育学生的教育警察成为陪伴学生的朋友,从消极应对测评到主动的阅读写作,享受教育生活。

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发现比分数更美好的东西,比升学更重要的使命,从关注学生的当下的考试到关注学生终身成长。

改变区域教育的生态:不逼着学校去排名次,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去育人。

这样的四个改变执行下去,师生一定都会获得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因为整个社会和学校教育是一致的。

不做学生成长路上的“警察”,而是做陪伴学生成长的朋友。这个身份的转变,对于习惯了“好为人师”的我们来说,似乎有些困难。但也不困难。接手一个新班,如果你不把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排在首要目标,而是转为“你和学生一起成长”,用这样的姿态融入孩子,你的“警察”身份就会少很多。

引领学生发现比分数更美好的东西——大自然、家、生命等,找到比升学更重要的使命——找到自己,获得幸福等,教给孩子终生受用的处事方法。

于我而言,我还是继续去做行动着的理想主义者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新认识“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