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

大医精诚

谈谈我在海南行医的父亲

虽然父亲节已经过了,但是某年父亲节时写《行医的父亲》,重读起,依然让此刻的我感动。

父亲50年余的从医生涯中,有25年是在海南度过的,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那里有他25载的情怀。

父亲是广东茂名人,1958年就读于中山医学院湛江分校,毕业后带头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选择来到当时海南地区最艰苦的某公社卫生院工作。

艰苦的生活超乎了他的想象,是对病人金子般的真情让他经历住了25年的磨练,结下了25载的真挚情。

刚到海南,对于在广东长大的他,听不懂当地的海南话,但是,几个月后,却奇迹地能操用海南话和当地群众轻松交流了,很快地,融进了海南岛的群众中……;

头戴着竹笠,身背着急救箱奔走在当地十多条村庄中,一切就象七十年代电影《春苗》里表现的赤脚医生一样。

然而,当时的医疗环境极端恶劣,住的破旧木板楼,楼上住人,楼下就是诊室,没水没电,平时群众外伤做个缝针手术,都是打着手电筒做的,而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他日以继夜,抢救了许许多多的生命。

给海南某公社人民印象最深的是,只要谁家人一有急病,他就背着药箱,骑单车上门,山路滑不知摔了多少跤……

那年1968年,是国内实行农村合作医疗的第一年,当时农村缺医少药情况很严重,医务人员很紧缺,每天都要值班,24小时候命,随叫随到,一有事背起药箱就跑。还经常参加医疗队到各个医疗站出诊,指导工作。

有一年大年初一,有个病人请他出诊,病人住的村庄离卫生院有20多里路,当时条件差,没有车,他就和病人家属一路小跑赶去。但是很遗憾,这是一位外伤出血的病人,赶到时,病人已经出血过多停止呼吸了,但看着病人家属哀伤的面容,他不愿放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还是坚持输液缝合十来分钟,但终因病人病情太重,还是没能挽回病人的生命,为此他伤心了很久。

在执着的白衣路中,经历了许许多多人生的第一次,第一次在无电灯点手电筒中给病人做手术,第一次在酷热难当的夏夜里将草席铺在地板上睡眠,第一次靠挑水解决一切生活所需,第一次站立在深可达腰的水田中插秧……;

同时,也和当地的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当地村民把他当成亲戚一样,在物质极端缺乏,食品定量供应的年代,会拿来番薯和花生,感谢他;

每逢过年,群众送来的海南民间特有的一种粽子糯米膏,就足够他从年初一吃到十五了,而在那里,还有他的治好病的几个干儿子、干女儿。

正是这25载的情怀,让父亲深切了解了最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成为了他行医的永恒动力,也成为我行医的榜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医精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