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命运是无处诉说的悲哀,人生最大的冤屈就是无知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论第五部》(53)

个人在面对什么?

个人一旦存在,我们要面对什么?这是每个人必做的功课,我们怎么面对世界?怎么面对生活?怎么面对自己?个人这极为特殊的存在,意味着不可仿制更不可自制的人生。个人是唯一的存在,这唯一的存在怎么不是最艰难的存在?我们怎么面对一切,从来没有确切无误的指导,没有谁教我们怎样做自己,只有无数的说教在教我们做一个公共的人,做一个被大众和社会要求的人。关键在于,做自己与做一个合格的人不是一回事,我们怎么做自己?

作为一个人,首先是对存在事物的选择,萨特认为,人有绝对的选择自由,人可以选择做天使还是做魔鬼。从理论上讲,人可以自由选择和决定自己的行为,但是,我们怎么选择?依据什么来选择?这才是个人遭遇的第一大难题。首先,我们遭遇到的是一个不可知的客观世界,在不可知又无关联的客观世界中做一个独自存在的人,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但事实就是这样,我们得在种种不了解也注定不能理解的事物中保持正确的行为选择,稍有不慎,就将面临灭顶之灾。作为一个在客观世界面前无比渺小的自己,个人根本没有心理地位和万事万物平等相处,自我如同被放逐被抛弃的孩子,仅仅是在客观事物存在的缝隙中求得生存。这种彻底的自卑贯穿我们的一生,这致使个人根本不能理所当然地面对世界,我们只能猥琐地求生于一隅之中。个人心理的逃避和自保源于对世界存在的无知,这种无知就是我们与事物的隔膜。

个人纵有再多的学识,也只得居于无知之中,客观存在决定了这种无知的必然性。所以苏格拉底要说,我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我们为什么一无所知,是我们个人存在的意识模式决定了一无所知的结果,是客观存在决定了人的永远无知。这种无知对于个人就是严重的困境,人被装在无知的囚笼中是最严酷的刑法,人会因为无知而不知所从,会因为无知而不知所终,会因为无知而自虐,会因为无知而窒息……个人的无知是绝对的,因为所有的认知都是外在的,个人内在的无知是先天性的缺陷,个人怎么可以与外部事物割断关系呈独立状态而有知。自我内在的知从何来?外部的知是知事物,内在的知是知自我,我们可以知事物,但怎么知自我?

作为个人难以面对的,不仅是冷漠无情的客观世界,还有同样作为个人存在的他人。个人与个人相处的逻辑障碍令人绝望,另外的跟自己完全一样具有独立性质的他人,根本就是无法进入的堡垒。人与人之间,既无相通之道,更没有一把开门的钥匙。他人就是另外一个我,两个自我怎么可能合为一个自我?我遭遇的一切,我防卸着的一切,我拒绝着的一切都同样出现在他人的身上。我们各自的独立怎么解开,不解开独立的存在,是他人来我处,还是我去他人处?个人的堡垒式存在让人怎么沟通相处?谁愿意放弃自我的堡垒?我们能放弃吗?每个人都如同刺猬式地存在着,但我们又不得不抱团生存,不得不抱团取暖,不得不彼此需要。这就成悲剧了,每个人时刻都在防守又都在进攻,每个人都在刺人又都在挨刺,因此每个人都是痛苦的。但我们能不去刺人吗?我们能脱下一身的利刺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再是刺猬?于是,整个人类都是这样,这就是生存竞争逻辑模式,我们能放弃刺猬的相处原则吗?

作为个人难以面对的他人,也就是自己,另一个自己的存在是最大的危险和最不能接受的存在。我们相同却不能相通,我们相同却分别存在于各处。正因为我太了解他人,他人也了解我,所以不能相处。我们的内在其实是裸露的,彼此裸露却又有不同的生存利益,人怎能相安无事?现实中,人与猫狗能良好相处,而人与人不能,即便是家人至亲也不能,人间的激烈冲突就是因为人性相同而生存利益不同,所以,人间矛盾在所难免。

作为个人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个人性,我们拿自己的独立存在毫无办法。我们并不想如此存在,却又不得不如此存在。于是,人生变成一个无可奈何的旅程,如果有心考察人的一生,会发现个人性完全是一种非理性状态。个人性能有助于人实现愉悦的存在吗?个人性有助于达到存在的目的吗?个人生命的独立存在其实就是人的一场灾难,当我们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也就是结束这场灾难的开始。(接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个人命运是无处诉说的悲哀,人生最大的冤屈就是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