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没有时间,有的人却一天有48小时呢?】

20200107#为什么有的人没有时间,有的人却一天有48小时呢?#

文/Nicole娜儿

某二宝妈,因为努力,一手带娃一手创业,三年时间从一贫如洗到买房买车;某大咖,因为努力,日复一日坚持,主业高管、业余一年阅读200余本书,成为阅读领域达人。努力,是所有成功人士的必备因素,仿佛所有走上人生巅峰的人都会分享自己是如何努力获得成功的。

如果是你,你可能会说我都那么忙,哪有时间做那么多的事情?

为什么有的人没有时间,有的人却一天有48小时呢?

我想跟你谈谈【努力】这件事。

很明显,这成功的背后都有一个浅显易懂的逻辑:因为努力,所有成就。但是仔细想想,【努力】=【成功】=【走上人生巅峰】这个逻辑公式貌似没那么简单。在这等于号中间还有一个容易忽视的核心因素——核心能力的提升。

很多人“加班”,用时长来换取感动自己的“努力”,可是依旧没有得到理想中的升职加薪,是因为不够努力吗?

单纯的努力并不能换来提升——真正有用的是那些“有效”的努力。“有效”的努力并不是时间的堆砌,而是效率的叠加,伴随的是这样的状态:用心做一件事,而快速进入心流体验。

是的,这就是真正的努力——专注。

可是看过了那么多书、知道了那么多大道理,为什么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呢?

到底是什么消磨了你的专注?

答案多种多样,可能是在写方案时领导突然又给布置一个需要马上完成的任务、可能要写邮件的时候突然接了个电话要去办某个事情,也可能是明明坐下来要看书,看到成堆的书可是突然想起来要买个书架,于是打开某宝开始选购……

各种各样的答案,我梳理出三种消磨专注力的关键点:

首先,诱惑太多分散精力

互联网信息社会,各种信息爆满、热点新闻、新款“老公”,还有是不是弹出的某新奇事件……这些信息不断满足大家的猎奇心理,导致陷入精力沼泽旋涡,然后就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

其次,目标太多无法专注

阅读可以自我提升、开拓视野,我本周要阅读多少本书;我今天想写篇文章、磨出吸引人的有料文;我还想陪孩子玩游戏、让孩子感受爱;我这周末要去短途旅行,我得找攻略……想要的东西很多、要做的事情很多……看书的时候想要写文章、陪娃的时候想要去旅行。什么都想要,可是什么都很难。为什么我这也没时间那也没时间。

最后,思维强度跟不上

为什么有些人工作了十年可是还是输给了一个只工作一年的人呢?不以资历排行,只认能力的社会,决定能力大小的关键是思维强度。而专注力被消磨也是因为思维强度跟不上。虽然说勤能补拙,但是方法不对,力气白费。

专注被消磨了,可是要如何聚焦提升核心能力——专注,让【努力】看得见。

1、主动找时间

要让效率提升,最好的方法是进入“心流”状态。“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件事时,进入一种全神贯注、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完全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而完成某件事情后会充满能量且非常有满足感。昨天做部门2020年展望,原本想法零散、思路混乱,磨了好几个小时还未能有效果,我马上换个思路,逐渐让自己沉浸到这件事后,灵感突然降临、迅速进入心流体验,原本以为要几天才能完稿的内容在2小时内就完成,成就感、满足感剧增。这就是主动找时间的收获。

2、二八原则

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人人每天都有24小时,可是为什么有些人过成了48小时呢?

高效2小时,工作提升16倍效率,意味着20%的变因操纵着80%的局面。每天集中精力做最重要的三件事,这三件事情是最关键最重要的20%事项,让效率和产出翻倍。

3、学会休息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耳熟能详的话语已经逐渐变成形式主义,有多少人一边说没时间做这个做那个,可是熬夜敷面膜刷剧又是多少人的常态?

体能是精力管理的基础,睡眠是有效的休息方式。体力劳动人员对于睡眠有效休息这种方式是有效的,通过睡觉可以补回身体能量,但是对于脑力劳动者,大脑皮层兴奋,身体并没有同样兴奋,所以睡眠的效果相对弱一些。

脑力劳动者的休息方式是换脑。有时候部门工作量比较大、工作氛围比较紧凑的时候,我都会开玩笑跟同事说,“要不要休息一下,帮我想个什么主意”这是主动换脑休息。而时间管理中的255番茄钟工作法也体现间歇性休息的作用,一个25分钟的番茄钟搭配5分钟的短暂休息,才能更好的完成下一个番茄钟任务。

人人都有24小时,但不是人人都能把24小时过48小时。只有开始行动,先从24=25小时开始改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有的人没有时间,有的人却一天有48小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