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亦可遵

读《随机漫步的傻瓜》

作为黑天鹅之父的塔勒布,写的书和自己的从业经历一样令人无法捉摸却又在事后无可辩驳。在整个思想体系中,就是围绕随机性做文章。《黑天鹅》中创造了“黑天鹅”一词,用来形容高度不可能时间以及不可预期事件的强大冲击力;《随机漫步的傻瓜》则是运用大量概率论的数学理论来证明随机性的发生对于投资决策的意义;而在《反脆弱》中,则是强调在面对随时出现的黑天鹅时间时,如何利用不确定性来创造收益。结合塔勒布自身的经历,在911事件之前以低价大量买入看跌期权,又在次贷危机之前重仓做空,从而获得极大的收益,不得不说,这是一位思想和实践高度统一的人物。不管这里面有多少属于分析所得,又有多少属于作者所说的随机性,至少,他是成功的。

整体看下来,全书的内容架构逻辑性不是特别强,也有着华尔街作者类似的毛病,就是不厌其烦罗列各种自认为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而且喜欢在金融学说中加入大量的生活案例及哲学思想。即使章节排列架构让人读起来不够连贯,但这些不妨碍阅读及理解,毕竟,这不是文学或学科属性的书籍,倒也无伤大雅,丝毫不影响思想的独特性,总之,瑕不掩瑜。

从学术的角度来说,作者应用了概率论来解释随机性,举了关于患病的概率,例子很好理解,学过一点概率论的人都可以读懂,即不管什么样的随机事件,利用概率计算之后发生的概率比预想中的要小很多,从数学角度上讲,是完全合理的。在事实行为当中,这些在计算之后发生的概率事件,往往小到让人们完全忽略,即高度等同于不可能事件(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从而在人们的观念中形成了不可能发生的看法,而这些无限接近于0的事件,就像黑天鹅一样,他们并不是不存在,而是在等待着被人们发现,当被发现后,带来的冲击是无法想象的。作者的思想让人无法辩驳,因为它描述的是不可预期事件,这也没什么好辩驳的。但是,在数学上,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这是所有被称为科学理论的共性,就是公式的形成是具有一定前提条件的。当然,这也只是咬文嚼字而已,如果非要说在书中挑刺的话,这算一个。

从现实角度来说,我更愿意将作者的思想理解成:不管是生活还是投资,当达到某种成就或收益时,很可能这种成功只是随机事件的发生,刚好与自己的所为重合,从而形成了某种所谓的“经验之谈”,将其大肆分析,作为一种定理,当再次使用不灵时,并不是想着此前的成功属于偶然,而是认为实现条件当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于是继续修补理论或模型,直到再次遇到挫折或者是再次遇到随机性,如此周而复始而已。比如某些预测市场准确的经济学家或分析师,把曾经的成功当成是必然事件,从而发明出一整套的研究体系,但实际上谁也不知道这是巧合还是必然。

从人的角度来说,如何认识自己的成功或失败也分为两类(个人认为随机性不仅仅发生在成功事件上,失败事件亦然)。一类是认识不到随机性,成功之后乐此不疲地传授成功经验或是自己当做后续做类似事件的方法;而失败之后便再也不敢尝试此前的方法,认为那样做一定的错的,因为事实证明了他的错误。一类是对随机性有所认知,在下次做同类事情时仍然小心翼翼,直至完全证明自己的方法是正确的,即不把任何一次成功当成是自己选择的必然。

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脑海里除了浮现出塔勒布其他思想以及相互间的关联之外,想到的最多的便是另一作家的书:《这次不一样,八百年金融危机史》,这本书与本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描述的思想却相差甚大。这本书分析了从中世纪的货币流通到次贷危机的全球60多个国家800多年的金融危机历史,提出的一个观点便是:人们对待每次的金融危机时,都认为外部环境或内部因素与上一次不一样,属于新时代下的产物,从而不加防范,直到下一次金融危机出现,而结果表明每次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或多或少都有着上一次或者上几次的身影。这里的观点看起来好像是每次人们都用随机性来解释当下环境发生的金融危机,并不认为对待此前的金融危机的经验适用于当下,与本书的观点恰好相反。但细细品味一下,二者几乎是一样的思想,只是表达方式及研究领域不一样。对待成功的随机性的认识和对待失败的随机性认识,在实质上应该是一体的,但人们总是倾向于失败是偶然的,而成功是必然的,从而造成一次又一次对自身认识的误判。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在以实践为主的人写出的书当中,都对经济学家的观点嗤之以鼻,尤其是获得诺别尔奖的经济学家。在本书中,作者对马科维茨极尽贬损,认为“只要知道市场的未来不确定性,就能计算未来的风险”这种观点非常可笑,并且举了长期资本在1998年崩溃而拖累金融市场的例子,而长期资本的主事者就是马科维茨的同行。对于这个案例,作者引申出一系列的看法,认为学者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且还将错误纳入金融研究体系,是一种非常可怕的行为。但是另一方面,却对索罗斯这样一个同样以实践为主的人大加赞誉。对于这种看法,我们无法辨别真相,但是可以理解,毕竟这本书需要阐述的观点是未来的不确定性,与此相反的观点都会得到驳斥,或许只是一种手段而已吧。

读完这本书之后很久,我总是想到作者不断提到的哲学观点,倒不是对这些哲学观点有所感悟,而是有一种很执拗的想法,甚至有些钻牛角尖,那就是,如果随机性能够被定义而不是仅仅用来证明非随机性观点的错误,那么,从哲学角度上看,事物都是有规律的,从而即使作为随机性而言,也应该是有规律的。既然有规律,那么便有可以遵守的法则,或许只是这种法则暂时还未被文学定义,或者是实践发现吧。

以上属于对本书主要观点的感想和延伸,但在阅读过程中,在某些方面,也会偶尔冒出一些想法,以下截选几个片段:

对于诗人瓦雷里惊讶于别人发现他的诗里不存在的含义,我一点也不觉得突兀,因为我们从小的教育当中体现的淋漓尽致,非要仔细分析作者的每一句话,并且一定不能偏离所谓的中心思想。比如鲁迅的枣树,或许他想表达的就是门前有两颗枣树;再比如所谓的通假字,那其实就是作者写错字了,都是手写的时代,写错是很正常的;再比如鲁迅写在黑暗中抽烟,描写黑暗中点点微弱的火光,非要被理解成革命尚未成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类的,连写个蓝色的窗帘都要被解读成作者当时心情沉郁。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但是塔勒布一语中的,随机性的事件或语言被当作刻意所为而对待,当事人累,参考的人更累。

对于书中塔利波这个人,希望他的结局只是作者为了情节效果而杜撰的一种黑天鹅,若是生活中真的有原型,那么这个人也太悲催了,似乎他悲剧的一生成就了作者理论的完美诠释。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机亦可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