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诗经——萚兮

诗经——风——郑风——萚兮

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萚兮萚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①萚(tuò拓):脱落的木叶。

②女(rǔ汝):同“汝”。

③倡:同“唱”。一说倡导,

④漂:同“飘”。

⑤要(yāo腰):成也,和也,指歌的收腔。


枯叶啊枯叶,风吹荡着你。君侯啊伯侯,天倡我顺和于你。

枯叶啊枯叶,风飘零着你。君侯啊伯侯,天倡我邀请于你。


本篇在诗经中应该是比较短的一篇。

萚兮:兮为助词,没有实际意义。萚,这里指树叶。枯槁的树叶,可能没有脱落,也可能脱落了,那么就看诗中的语境了。还是先从字成意思理解本篇。

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女,同汝,这里联系前句语境,是指那个枯叶。也就是说那枚枯叶啊,有风吹着你啊。

叔兮伯兮,倡予和女:叔,伯,这里在前文介绍过。我们先理解为大臣吧。倡:提倡、倡议。倡予和女,也就是与女倡和的意思。也就是说君主提倡的事情,大臣们一起倡和。形容君臣一心。

文中第二章同意。全文之意大约就是这样,可是君臣一心,为什么以萚兮起兴呢?

那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什么是萚兮。叶子枯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秋来叶子自然枯萎。这种情况是秋风吹来,万物趋于成熟,如此之秋风,是自然之秋风,风吹叶落,也只是草木休歇而已,叫敛生机于根本,是自然之意,这是正常的,符合天地自然之意。而另一种情况则是非自然的枯萎,那就是叶子本身生病了,或者是它所生存的大树生病了,所以叶子非自然枯萎而死了。那么诗中并未提及此事,可是从郑风前几篇文中分析可得,后者的机率大一点。

再议叔、伯:在邶风——旄丘中曾有类似之句。当时以叔、伯指称卫国大臣,这里当然也可以用郑国大臣来翻译。当然,还可以另一种说法,立君之前身份不称伯,称叔是尊称,叔兮伯兮是希望复立郑昭公为君。这就与前文联系起来了。

诗序说:《萚兮》,刺忽也。君弱臣强,不倡而和也。什么意思呢?是说“郑忽”之政令,对郑国犹如秋风,从此而后,将是草木凋零、生意萧瑟。时至秋季,是《周易》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郑忽”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则君臣闭塞;“郑忽”美丑不辨、贤不贤不辨,则贤者离去。

萚者,秋来也,这里用见萚而知秋来,喻指国家已至生死存亡之秋,而郑忽却不自,一味独断,君之政令下不执行,是以君不为君。而臣子不能守君臣之道,倡和的不是君子的令,而是臣子自相结党,是以臣不为臣。网上有一段解释非常好引用一下:“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如果“君不君,臣不臣”,则国家政令不通;如果“父不父,子不子”,则家庭关系不和。“家和万事兴”,家不和则万事废;政令通则国安,政不通则国家危。”所以,才有后世郑忽死于非命之事。

而另一种说法是,上一篇山有扶苏为祭仲迎郑忽归郑时,郑忽所做,用以讽臣不臣。而祭仲听后甚感惶恐,于是和作一篇以表其心。

诗中极尽讨好之色,说是君主有倡,臣子必和而从之。可他却将迎郑忽归郑即位之事归功于自己,将郑忽多年漂泊之事称为萚,迎归是结束漂泊生涯写入开篇,隐喻郑忽为萚,却有藐视之意。所以,我也不清楚本篇应做何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心中的诗经——萚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