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随想

一提起死就感觉心里很害怕,十几岁时目睹了姥姥的去世,至今难忘。姥姥躺在屋子正中间的木床上,床下放了很多的冰块,身上穿了寿衣,鞋子的底很薄,在给姥姥穿之前我摸了一下,鞋底只有两层布,姥姥脸色苍白,手指苍白,我坐在床边的地上痛哭,那是我心最痛的时刻。外面响起了奇怪的唢呐声,屋外黑油油的棺木和一排排的花圈让我不寒而栗。等夜晚来临,大门口居然放起了电影。这些陈规陋习让我感觉害怕,除了痛就是害怕。对姥姥的心疼和想念怎么也和周围的恐怖景象联系不起来。后来又目睹了我的二姨的葬礼,漂亮而又讲究的二姨躺在一个冰柜里,冰柜就放在二姨家的客厅,外面有一口黑油油的棺木,我进去磕了头,飞快看了一眼二姨,然后头也不回的跑出了二姨的家,直奔大路边打车逃离,因为又痛又怕,我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至今我没有去过姥姥和二姨的墓地去祭拜,我想她们是会原谅我的,我真的很害怕。还有奶奶的葬礼,还有姥爷的葬礼,都让我又痛又怕。

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这么害怕?我自己总结了一下。

第一,是那种葬礼形式,花圈、黑油油的棺木、还有逝者身上的奇怪衣服,一层层的衣服看起来就很可怕,还有逝者亲属头上和身上的白色布条,包括鞋子上缝的白色布条,以及花圈,都让我感觉害怕;我想起来不久前去世的一位文化届名人,他交代家属身后事就是不举办葬礼,不要仪式,不穿丧服,平时该怎样还怎样,去世后尸体活化,然后把骨灰撒向大海,这是何等的看破和睿智呀,那些形式上的礼节没有必要了,人已经不在,搞那些形式只会让活人心生悲哀和恐惧,何必如此?死亡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人人都要死亡,干嘛那么悲哀?不就是早一天去世和晚一天去世的事情么?那有什么区别?只留欢乐在人间才是呀!我想假如有一天我去世了,我一定嘱咐我的女儿也要这样对待我,不要葬礼形式,尸体活化,骨灰撒向三亚的大海,那里是我向往的美好地方。家属要穿喜庆的衣服,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有什么可悲哀?

第二,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缺少死亡教育,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死亡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没有人能绕过去,我们都很忌讳“死”这个字,从来不提,掩耳盗铃,似乎不提就不会存在“死亡”,就不会死了。面对死亡我们都没有准备。如果知道了一年有四季,知道了树叶会落,花儿会败,任何东西都会死,就像大自然一样,一茬一茬发芽、落叶,是不是会把死亡看做是一种很正常的自然现象,从而知道生的可贵,死的自然。不惊慌不恐惧。

死亡教育不应该在家庭发生变故时才开始,平时就应该抓住某一个机会。地上的落叶,开败的花儿,浴缸里失去生命的金鱼,清明节的祭拜,这些都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死亡的自然。大自然经过四季的变化,从清风摇曳的春天到阳光灿烂的夏天,从金黄凉爽的秋天到雪花飞舞的冬天,短短的四季里面有太多植物和动物的一生历程。任何东西都会死,无论是强大还是弱小,无论是伟人还是平民,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我们认真的体验我们一生的四季,体验太阳和月亮,经历风和雨,学会快乐和欢笑,然后我们就可以离去了,就是死去了,我们会感觉很可怕,但是春天变夏天时我们不怕,感觉很自然,夏天变秋天时,我们也不怕,甚至还期盼,因为秋天很凉爽很舒适,这些都是自然的正常变化,那为什么还要害怕死亡的季节呢?

人死去会去向哪里?不知道,这是一个秘密,但是那个地方一定会更美好,因为万物都在进化,越进化越美好越完美。我们活着就是为了大家在一起聚会,认识亲人和朋友,体验大自然的优美风景,吃美味的食物,一起欢笑歌唱,这些体验完了,就会进化到一个更进步更快乐的空间,我猜想那里也有这样或那样的美好等着我们去体验。所以我们生时要珍惜,因为会永久分开,死时要淡然和平静,因为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只要无愧于生就是幸福。

这样思考是不是会使内心祥和?

你可能感兴趣的:(清明节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