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思维

上个月朋友邀请我在一个写作群里分享了复盘的经验,我把复盘作为一种自我检视的工具,定期检查自己的运行轨迹是否跑偏。这让我联系到最近在思考的一个点——工具思维。去年听了辉哥有关工具思维的语音分享,当时也没去认真思考,但潜意识中有了那么一点印象。一年來我一直在践行工具思维,尝试用工具来提高自己的生产力。

不要重复发明轮子

富兰克林关于人的定义:“一种制造工具的动物。” 人类作为高级动物,制造和使用工具就是最大的特点。我觉得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在使用工具,正如App Store里为我们准备了各种APP,还特别有工具这个类别。适合我们的工具能够促进我们提高效率,摆脱焦虑。所以我们要学会使用工具,俗话说你没有必要重复发明轮子,你只会运就可以了。当然了俗话说的我们要正确地理解,如果你是一家汽车车轮供应商,那么你必须发明不同式样的车轮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我们作为普通的个体当下只要学会使用工具就有可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工具辅助我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周末跟朋友们聊天发现大家每到年中这个时候就会懈怠,不管你年初的flag立得多么坚定,半年的时间就会让很多计划泡汤。这个时候我们除了要梳理目标之外还应该检视一下自我管理的工具是不是应该调整。有个朋友说他年初的一个目标是养成多喝水的习惯,但不论半年来怎么计划或设置提醒都未成功,最近在给孩子买吸管杯的时候也给自己买了一个,结果你可能猜到了,一天8杯水的习惯很快就适应了,原因就是吸管杯这个工具改变了我们原来的认知,从小父母就会教育我们“喝水的时候要认真喝水,别呛着了”,我们的认知就是喝水的时候不能做其他事情,喝水是“单线程”的任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步改变了对世界的认识,比如用可以一边用吸管杯喝水一边阅读或操作手机。我想说的是,生活中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的工具塑造了我们的行为,但是工具赋予了我们行为发生的可能。

没有完美的工具,只有适合你的工具

有个段子说二战之前丘吉尔和希特勒在一个花园里见面,突然看到一个水池,丘吉尔就提议咱俩打个赌,看谁能不能不用回屋取工具就能把水里的鱼捉出来。希特勒一想我带着枪啊,二话不说拔出手枪去射击,结果一发都没打中鱼,这个时候只见丘吉尔不慌不忙从口袋里掏出一把小汤匙,把鱼池中的水一匙一匙的往外舀。希特勒大喊,你这要等到什么时候啊,丘吉尔笑嘻嘻的说,不要急,这个确实慢,但最后的胜利肯定是我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同的工具适合于不同的场景。

很多时候我们的目光只能看到眼前的范围,却忽视了长远的目标。运用工具也是这样,如果我们不太愿意接受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太急于求成,甚至有时候想着方法和工具都不用告诉我,你直接替我做了就行了。那么我们永远都不会找的这样完美的工具。

还未找的适合的工具,何不试试付费?

有些时候我发现自己适应了某个app,就会一直用下去。而且会把经过长期使用的心得连同app一起推荐给身边的朋友们。比如atimelogger2,格志,随手记等。也有些时候试过很多app或工具觉得不适合自己,或者是自己还没发现它们的好就放弃了,有一种学不会游泳总是换游泳池的意思。我试过好几款任务管理的app,一直没固定下来那一款,但我发现有些app的一些功能很棒,值得我为他们付费,还有些app的体验非常棒,不光是值得购买,而且是值得多次付费订阅。

我非常认同辉哥关于付费购买工具的观点,购买工具看似是消费,实际是在投资。我为自己读书和写作购买的工具,当时看是花了一些钱,但现在来看这些钱为我消除了很多不必要的焦虑,也让我跟许多作者学习到了他们认识世界的方法。

以读书为例,要读书总得准备一些词典类的工具书。如果我们把纸制书与电子书的价格因素也考虑进去就会选择用电子设备来读电子书,比如买个kindle或在移动终端上安装kindle的app,然后购买电子书。

以写作为例,假如我不买蓝牙折叠键盘,可能好多次周更的作业都要延期,有了适合的工具就可以提高自己写作的积极性和效率。

你可能感兴趣的:(工具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