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下来,做个富足的读书人

近几日,都在挤时间看周国平老师的《只有一个人生》这本书,全书362页。边看边做就录,今天终于全部阅读完。

此时,窗外依旧有缠绵的细雨纷飞,园中的小径被落叶和雨水渲染出一种脏乱、破败的气息。算不得好天气,我却有一种很圆满的幸福感。

周国平老师的散文,情理并茂、哲理和诗情交融贯通,二十多年来畅销不衰,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不是那些烟花一般一闪而过的鸡汤文可以相提并论的。

书中的每一篇短文,以及每一次的阅读,都会给人一种豁然明了的感觉。多读书,读好书,从此时此刻起,也从记录每一次点滴收获开始。

活出真性情      (凡心一墨)


“朝闻道夕死可也。”这里的“道”很可能正包括了生死的根本道理,而了悟了这个道理,也就不畏死了。”

——《思考死的收获》

我们对于自己活着这件事实在太习惯了,而凡是习惯了的东西,我们就很难想象有朝一日会失去。

可是,事实上,死亡始终和我们比邻而居,它来光顾我们就像邻居来串一下门那么容易。

所以,许多哲人主张,我们应当及早对死亡这件事也习惯起来,以免到时候猝不及防。

在此意义上,他们把哲学看作一种思考死亡,并且使自己对之习以为常的练习。

——《正视死亡》

丰富的安静    (凡心一墨)

时间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礼物,而对所有人都相同的是,它然后又带走了一切礼物,不管这礼物是好是坏。

——《正视死亡》

有人说,人生到处是陷阱,从一个陷阱跳出来,又掉入了另一个陷阱里。

可是,尽管如此,你还是想跳,哪怕明知道另一个更深的陷阱在等着你。最不能忍受的是永远呆在同一个陷阱里。也许,自由就寓于跳的过程中。

——《目的与过程》

究竟是时间在流逝,还是我在前行?

在日记里留下的是时光,还是我自己,抑或只是文字的癖好?

如果坚硬的牙齿也被时光磨损了,那么,柔软的内脏又怎么逃脱得了?

——《时间之谜》

一位朋友说:“我觉得我总是处在两面镜子之间,那是我的两个自我。它们互相对映,无论朝哪一面看,镜像都是无限的,使我非常累。我常常问我的另一个自我:你究竟要我干什么?”

只有一面镜子的人是安宁的。两面镜子互不相干的人也是安宁的。而他,他自己便是自己的迷宫。

——《自我之谜》

倾听生命的声音 (凡心一墨)


聚散乃人生寻常事,却也足堪叹息。最可叹的是散时视为寻常,不料再聚无日,一别竟成永诀。

或者青春相别,再见时皆己白头,彼此如同一面镜子,瞬间照出了岁月的无情流逝。

——《逆旅和聚散》

往事付流水。然而,人生中有些往事是岁月带不走的,仿佛愈经冲洗就愈加鲜明,始终活在记忆中。

我们生前守护着他们,死后便把它们带入了永恒。

——《住事的珍宝》

“喜山林眼界高,嫌市井人烟闹。”我也如此。

不过,我相信世上多的是一辈子住城市而从不嫌吵闹的老百姓,却找不到一个一辈子住山林而从不觉寂寞的知识分子。

——《寂寞》

人生有千百种滋味,品尝到最后,都只留下了一种滋味,就是无奈。

生命中的一切花朵都会凋谢,一切凋谢都不可挽回,对此我们只好接受。

——《最后的滋味是无奈》

生活中的从容  (凡心一墨)

十一

《浮生六记》中的沈复和陈芸,一样的书香人家,恩爱夫妻,到头来也是昨欢今悲,生死隔绝。

中到相离也罢,白头到老也罢,结果都是一样的。夫妇之间,亲子之间,情太深了,怕的不是死,而是永不再聚的失散,以至于真希望有来世或者天国。

佛教说诸法因缘生,教导我们看破无常,不要执着。可是千世万世只能成就一次的佳缘,不管是遇合的,还是修来的,叫人怎么看得破。

更可是,看不破也得看破,这是唯一的解脱之道。

——《古驿道上的失散》





鲁迅先生曾说,“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采蜜集》是一个文摘集子,文友们有需要的,尽管借鉴。

我们百花丛中忙,各自酿蜜糖。



恭请文友关注微信公众号:凡心一墨
文集:《采蜜集》

你可能感兴趣的:(静下来,做个富足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