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川、死谷、达尔文海?企业如何联手高校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魔川、死谷、达尔文海的​背后

对于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期间有着被称为魔川—死谷—达尔文海的三个阶段,分别代表从科研到产品化,从产品化到商业化,从商业化到规模化的三个攻坚克难的阶段。

图片出自《创新知识基础(第 4 版)》


长期以来,国内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模式被认为与市场需求脱节,产学研协同不足,运作模式亦不够健全,导致高校科研滞后、成果技术的成熟度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各种环节缺乏衔接。

这一现象,或源自以下三个矛盾

当今社会对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与市场对科研人员及成果的评价体系之间的差异矛盾。

传统重研发,重论文的考核评价体系,更加偏重于基础理论与科学前沿,而缺少对项目成果转化的相关指标,亦没有将成果转化的责任和期限进行限定。换言之,绝大多数情况下追求热点及极端前瞻性的科研成果,与市场实际需求存在加大的差异。

价值诉求的矛盾。

部分企业相对更追求短期获利,对于项目所投入的时间资源常低于高校的预期,从而缩短了产学研的合作周期,对于长线发展的共创型技术创新缺乏一定的合作意愿,也从侧面局限了高校科研与市场需求的接轨。

科研成果转化的考量节点矛盾。

存在有相当比例的科研项目,其成果转化的考量集中在中期甚至中末期,与常规市场产品的诞生路径有着较大的差异,所涉及的考量因素也与市场常规孵化存在不同。

企业与高校间存在哪些合作切入点

高校科研转化率低的现象是由多方面因素所造成,面对待优化的部分,企业应通过哪些价值点入手、达成与企业的合作呢?

首先,企业存在部分独特的资源,来满足高校科研转化的诉求:

企业的硬件、人力及财力资源,相对灵活;

企业可提供相对可靠的市场需求调研结果;

企业可提供更实际的转化建议,包括产品化及规模化生产。

基于以上几点独特性,企业可考虑从以下 4 点进行合作切入:

人才互通:对于科研人员来说,高校与企业之间存在明显的场景差异,亦能在人才培养上提供互补的资源和视野。

资金支援:高校的研究资金相对来源单一,且可周转性较弱,因而企业资金的相对灵活优势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援。

设备互通:一些实验室设备等硬件资源可进行相互补足和共享。

特定项目的全周期合作:企业可以依照自身优势,与高校就一些特定项目进行合作,并在早期进行参与,即可尽早进行价值的互相宣贯和调整。


​哪一种转化模式更具发展前景?

目前,国内现有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大致三种模式

高校自办企业模式:依托高校自主力量进行孵化,但规模往往较小,难以承载前瞻性较强的科技成果转化,且缺乏市场规律的整肃,甚至会导致一些成果「空置」。

高校企业的合作转化模式:高校将技术转让给企业,这也是目前使用最广的模式,但企业往往介入较晚,导致成果与市场需求不吻合,缺乏前期对产品化与产业化的考量,产学研三方利益脱节。

中介介入的技术转移模式:该模式在海外已有较为成熟的运作体系,也可对上文所提的科研人诉求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解决。但该模式在国内还不成熟,更多还停留在「牵线搭桥」的浅层服务,且产权关系较为复杂,信息沟通障碍较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站在科研人的立场,高校科研人如何在知识产权得到保障的同时,获得更广的授权推广,从而获得更多收益,是当前一个相对复杂且存在不安全因素的问题。

并非所有企业都有能力解决这一诉求,因此引入第三方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因此,在短期之内,企业仍可直接对接高校,避免不必要的过多责任关联。但长期来看,专业的中介机构有着极强的存在意义。一方面,第三方可以合理并公正地参与价值评估,另一方面也可以形成资源整合,从而提升该合作模式整体的效率。


写在最后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是当前科研界的一项常态问题,并非朝夕可变,亦非企业单方面可以解决。明确企业的独有资源,基于合理的价值诉求与高校进行合作,并将沟通前置,尽早给予专业的支持。当前的转化模式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企业可以基于大环境,选择适度且合理的合作模式,才能促成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双赢。

来自丁香通整理


以上内容整理自第七期思享 TALKSHOW,特别感谢特邀嘉宾北京义翘神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杰先生览(上海)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国锋先生主持人丁香园丁香通负责人王辉先生,对本期思享 TALKSHOW 及本文内容的贡献。

更多精彩,欢迎点击阅读原文进行直播回看,也欢迎各位持续关注由丁香园丁香通策划的思享 TALKSHOW 特别栏目。

思之有道,行之有效,我们是只聊天不上课的行业分享会,期待与您下期再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魔川、死谷、达尔文海?企业如何联手高校促进科研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