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思想史》,一场激进启蒙运动的产物

      在开始今天的严肃文学论题之前,先聊几句轻松的。几天前一名为“蒙淇淇77”的博主顶着“凡尔赛文学”的帽子,连续数天抢占了热搜,连带着法国大革命时期伟大的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与其《忏悔录》中关于断头王后玛丽·安托内特的法国版“何不食蛋糕”的荒谬言论都小火了一把。

      我们今天要读的这本《法国大革命思想史》便与凡尔赛宫及卢梭有着很深的渊源。按照一般人的理解,1789年7月14日巴黎市民攻陷象征着波旁王朝残暴专治统治的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拉开了帷幕。其实不然,作者在书中详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这只是推动法国大革命的一个进程。在此之前,法国大革命就已经具备了深刻的思想起源,思想启蒙运动以星火燎原之势深入人心。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杰出的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为大革命的全面爆发做好了充足准备。其中卢梭更是法国大革命的直接思想推手,没创造过任何东西的他,其理念思想却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大革命重要领袖——罗伯斯庇尔。



      此后,《人权宣言》颁布,人权、法治、自由、平等这一系列体现平民阶级诉求的口号正式成为大革命的纲领。从最初要求制定宪法的制宪议会,到以限制君主权力为目的的立法议会,到代表工商业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吉伦特派,再到由革命狂热分子罗伯斯庇尔掌舵的雅各宾派,最后到推翻罗伯斯庇尔暴力独裁的热月党革命人,法国最高权柄五易其主,巴黎变成了热闹的大剧场,你方唱罢我登场。

      读过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的读者都知道这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下的巴黎与伦敦两座城市为背景的小说,作者用昏沉的写作手法和恐怖压抑的气氛,深刻嘲讽了法国大革命的盲目与残酷。然而,这场革命中的革命者真的就如狄更斯作品中所批判的那样残暴不仁吗?



      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国三色国旗最早正是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期间制定的。蓝白红三色条纹所代表的象征意义一如彼时宣扬的启蒙思想口号:自由、平等、博爱。既是一本主讲思想史的论著,主题便绕不开思想家。本书副标题为“从《人的权利》到罗伯斯庇尔的革命观念”。书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便是大革命期间重要领袖、雅各宾派政府实际首脑之一的罗伯斯庇尔。这位律师世家出身的激进人物(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汇便是“激进”),求学时便孜孜不倦地阅读各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尤其深受卢梭的影响。其坚持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精髓原则,即人民是“善良、公正、宽宏大量的”,而“暴政正是来自那些鄙视人民的人,对罗伯斯庇尔而言,以美德之名推行的恐怖统治正是自由的支柱。他不仅是个以革命之名可以随意掠夺他人性命的只会喊口号的激进暴徒,还是个极端的理想主义者。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是:他在巴黎的居所是其一位狂热粉丝的家,房间四周都是镜子,众人以他为偶像,他享受的就是这种被万众瞩目,崇拜的感觉。



      作为一部新出版的汗青堂丛书、816页的皇皇巨著,是很难在这么有限的篇幅中恰如其分地表达其精髓的。最后,总结一下对法国大革命的评价,权且算个结尾:


      1789年的人们在一个罕见的大无畏的时刻,实践曾让受过教育的欧洲人激动不已的利他主义和理想主义。但他们没有遇见到,理性和善良的意图本身并不足以改变人类的命运。当历代人积累的经验被视为陈规,偏见,盲从和迷信而被抛弃时,错误也随之形成。不得不经历随后26年的大动荡的那一代人付出了代价。到1802年,已经有一百万法国公民付出了生命,拿破仑时代还将有一百万人死去。法国大革命的愿景既是崇高而鼓舞人心的,也是悲怆和令人震骇的,无论从政治层面还是人性角度,法国大革命,都是一幕悲剧。

你可能感兴趣的:(《法国大革命思想史》,一场激进启蒙运动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