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子好不好吃,只有尝一口才知道”,有效行为学习是试金石

心理群里看到朋友发了个小视频,讲述一个抑郁的小伙子,冷漠面对世界,后来被动帮助一位过马路老太太,还被轻轻捏了下脸,感受到人际友爱的力量以及助人为乐的好处,变得截然不同,从此积极向上,甚至装作盲人帮助类似当时自己的心理抑郁者。

小视频拍得很好,有故事转折,有铺垫叙述,有结尾戏剧化,很有治愈系力量。

问题在于,现实中我们能做到吗?如何才能做到?会出现什么波折?会遇到什么困难?最后感悟如何?

具体说,只有做法具有可操作性,行为和认知出现积极变化,才是有效的,因为“学习就是心理或行为持续改变的过程”。

给出一个道理或者技术是容易的,动动嘴皮就可以,但变作现实行为,说到与做到之间差异是巨大的。

比如说,视频中年轻人因为帮着搀扶老人过了马路,这是具体行为,之后被老人表达感谢,从而引发心理上的感动、顿悟、反思,开始了不同以往的新行为。

理论上说这是行为学习的强化技术,行为后果被肯定从而塑造新行为,但现实中做到非常不容易,绝非故事转折这样简单有趣温暖,需要强有力社会支持和自我忍受痛苦的能力。

打个比方,我们读书学习时候,听完老师讲课,一听就懂了,都会认为“学会了”,且绝对自信,不过随后做作业,会有很多卡壳不解的。这也是必须布置课后作业的缘故,这就是为什么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缘故。

借读书做作业的经历,可以启发:1、认知学习必须结合行为练习,学了理论距离会用相隔十万八千里,2、行为练习需要反复进行,遵循先易后难逻辑,3、行为学习不会一帆风顺,一定会出现反复波折,树立这个理念很重要。

由此思考小视频的主人公行为变化,换成我们自己会怎么具有可行性的去做?会做到什么程度?

从举手之劳帮助别人开始新行为最好,不过这个机会可遇不可求,如遇不到需要帮助过马路的老太太怎么办。或许,最好的就是从生活小事开始,从日常行为开始,从当下的吃饭睡眠呼吸走路开始,这些小事做好了才会有治愈系的力量。

举个例子。

前几天听心理学朋友做客都市广播电台直播节目,解答家庭教育中亲子之间焦虑问题的处理,给出现象解释,给出很多很好技巧,启发很大。

比如,首先区分焦虑性质,是常态焦虑还是病态焦虑,后者需要专科治疗。其次指出焦虑类似压力,适度最好,不是没有就好。最后给出些许方式,这是要我们行为学习的,而非仅仅知道就行。

列举一下缓解焦虑技术。

家长缓解焦虑方式,我总结归纳为“闭上嘴、迈开腿、放下心”。面对孩子表现不好或者自己难受时候:

1、采取消退忍耐,闭嘴不唠叨;让孩子在家学习,自己离开家,转移注意力;这就是闭嘴,忍住埋怨和指责。

2、运动,包括跑步、逛街、购物等都可以;大喊大哭发泄,退行到孩子角色;这是迈开腿,自我行动缓解焦虑。

3、说给别人或者写下来焦虑;接受最差情形,相信孩子有能力;这是放下心。

问题在于,我们要考虑自己能做到不?如何去做到?

再看处理孩子焦虑技术。

1、惊恐时候,用牛皮袋子捂住脸深呼吸;

2、睡前放松,采取肌肉放松法;

3、告白法,自我暗示,“这种感觉不舒服,但我能接受,尽管它不好,但不能伤害到我”。

这3个方法非常直接,完全可以行为训练学习,“梨子好吃不好吃,只有尝一口才知道”。话是容易说,我们能去尝试做一做,再进行反馈处理学习吗?!

起码,我从听到、看到、想到,直到现在还未开始行为学习,写下来自我提醒一下,行为学习后再分享。

你可能感兴趣的:(“梨子好不好吃,只有尝一口才知道”,有效行为学习是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