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个理性的人还是一个感性的人呢?
如果理性,你双十一有没有在网上冲动购物的经历呢?如果是一个感性的人,会不会也因为偶尔发现常去的那家水果店的价格高于隔壁的水果店而耿耿于怀呢?
坦诚的讲,无论你是一个感性的人还是一个理性的人,我们都有着自己的行为便好,而这些便好都是有迹可循,他们都遵循了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行为经济学。
简单学些行为经济学可以让我们在生活中少踩些坑,也可以利用这些行为偏好,让我们变得更理性,甚至可以利用行为偏好提升我们对他人的影响力。
现在,就让我们来逐一分析一下我们生活着常见的行为经济学。
你买房子的时候,价格谈完了,你有没有给销售经理进一步沟通,让他再送你一台冰箱呢?还能够这样吗?
我就有这样的亲身经历,与一个朋友一起去买房,买完以后,她就纠缠着一定让那个销售经理送她一台样品间里价值上万元的冰箱,不送就不买了。最后销售经理真的就送了。
而我的呢?销售经理说实在不能送,这一台已经是向经理争取来的了,自己与经理各承担了一半的费用,也是看在我们一次买两套的份上才会这么做的。
我一想算了,几百万的房子,万八千的冰箱,何必那么计较呢?
你可能说你真大方!但我真的“大方”吗?我也曾为能够以200元的优惠力度买一部8800元的华为手机,而等双十一当天凌晨去抢购。你说我大方吗?
我的这个行为背后隐藏的逻辑是什么呢?
就是“比例偏见”( 比例偏见指的是,在很多情况下消费者更容易感受到商品价格倍率或比例的变化,而容易忽视价格数值的变化。)。
我们很多人买大件的时候不纠结,买小件的时候就会太计较,你比如说买车、买房,你不会去给去谈了几百元、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优惠,但是我们买菜会因为几毛钱而给小贩计较,实际上这就是一个比例偏见。
比例偏偏见让我们变得不理性。
现在再让我们谈一下我们的网购行为。
现在很多人都形成了双十一的购物习惯,因为大家发现这一天电商平台会打折、优惠多。商家也确实会在这一天做一些大力度的促销活动,而且很多时候会提前向我们发送一些优惠券。
我们购物节前在网站闲逛的时候,就会经不住诱惑,领取一些优惠券、甚至花一个小钱,购买一个大额的预售券。
你有没有过类似行为呢?
就是,因为领取了优惠券或者购买了一个预售券,而在双十一期间购买了一大堆自己根本不需要的东西。
如果有,我想告诉你,你陷入了商家设计的的“损失规避”的陷阱里去了(损失规避是指人们同时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大多数人都认为损失了)。
有关损失规避的研究发现,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收益正效用的2至2.5倍。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当涉及的是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当涉及的是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寻求。
投资也一样,你有没有出现在股市越亏损越不乐意割肉的现象呢?
损失规避心理,往往会让我们掉进更大的消费陷阱。
在我们日常的消费行为中,我们不仅有比例偏见、损失规避的心理,而且往往还会在我们的心理账户里设置不同的心理钱包,把钱分门别类的放在不同的钱包里。
你可能说,我就“一个钱包”,事实是这样的吗?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个生活场景。
今天出门,你突然发现钱包里的1000块钱丢了,你会不会心痛,答案是会;那么,心痛程度有多大呢?答案是不知道。
我再举一个例子,今天出门,你发现新买的小轿车“有一个划痕”,于是你跑到修理店去维修,维修费加上你的旷工费,一共付出了1000元的成本;与你丢钱的额度是一样的。
那么,这两个损失,你的心理疼痛度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你就会发现,我们是将钱分门别类放置在不同的钱包的,我们将这些钱包称之为“心理钱包”(心理钱包是对应“经济钱包”来讲的,经济钱包是由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由货币单位这一“单价值尺度”来决定的;心理钱包则是由消费者的满足感、效益以及由于市场带来的痛苦度来决定的)。
心理钱包让我们变得患得患失。
最后,再让我们来谈一下另一一个常见的消费行为——“价格锚点“。
很多商品,价格本身很便宜,但是你不会去买;节假日,商场采取了一个促销策略,就是把价格调高、把打折力度加大,实际成交价格不变。你会不会因为发现促销力度很大而购买某件商品呢?
如果会,你就掉进了商家设计的另外一个销售陷阱“价格锚点”中去了。
价格锚点,就是商家为了让我们感觉到商品的便宜,提前给我们购买的商品设定了一个参照物。
价格锚点的核心逻辑,就是利用你的占便宜的心理来推销商品;这一点对于我们广大消费者尤其管用,所以,我一直说”国人从来都只是占便宜,而不买便宜“。
如果你是一个商家,卖产品最有效的方式不是折扣力度够大,而是要让消费者都能获得占到便宜的心理。
你get到了吗?知识无处不在,晋级随时随地。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随处可见,从众心理也是我们一种常见的行为方式,你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