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究竟是谁杀死了果郡王?

《甄嬛传》越看越觉得里面每个人都很难以绝对的好坏论断,皇帝有无情也有无奈,甄嬛有得意也有失意……渐渐更多了对人生的悲悯和同情。

今天要写的这个人很多观众不喜欢她。

先声明一下:这不是一篇洗白文,只是尝试抛弃习惯性代入的主角视角/上帝视角,希望能站在每个人物自身的立场去分析行为动机和事件走向。请读者们也暂时放下好恶,平心静气地读下去。

将果郡王一步步引向死亡的不是甄嬛,也不是皇帝,而是一直深爱他的浣碧。

这要从小像事件说起。

浣碧在宫廷宴席上“不小心”打落了果郡王收着的香囊,露出了带有甄嬛小像的剪纸,在众目睽睽之下,为了打消皇帝的疑心,逼果郡王和甄嬛就范,一起谎称小像是浣碧的,引皇帝赐婚果郡王。

从前看这里,觉得浣碧真自私,抢姐姐的男人,还要逼姐姐主动提议赐婚。

多年后再看才明白她也有自己的无奈。

在此之前,皇帝与甄嬛闲谈时流露出想纳浣碧的意思,吓的她当场惊掉了手中的东西,下跪求饶。

浣碧一路跟着甄嬛,看着她起起伏伏,得宠失宠,禁足流落,吃尽了苦头。

看清了这吃人的皇宫,看透了皇帝的凉薄。

甄嬛像纯元,自己又像甄嬛,纳她不过是又一次爱情替代,就算不是为了果郡王,她也断断不愿意委身皇帝。

但是皇帝起心动念一道旨意下来,她根本没办法拒绝。所以必须想办法脱身,而且越快越好。

脱身的最好方法就是嫁人,当时皇帝看中玉娆时甄嬛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帮着玉娆做的。

这一点她知道,甄嬛也知道。但是甄嬛却没有帮她。

把自己一生挚爱拱手让人,谈何容易。这么有格局的甄嬛,如此愿意成全的甄嬛,要下决心,依然是很难的。

人人都有私心,人人都会从自己出发考虑问题,自私是最本能的人之常情。

真的不必苛责别人,也大可接受自己。自私而不害人已然很好,自私而懂得助人是很美好的善意。

关于自私的讨论,很喜欢李诞在《奇葩说》上的一段话:“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维系,靠的是我们这样‘自私’的人。

我们这样自私地活着,但是不伤害别人,这个世界才能运转。

而正是那些为了所谓宏伟的事业,为了一些远大目标,不计后果地牺牲别人,牺牲别的小猫的人,频频地让我们这个世界陷入大火。”

浣碧的确自私,她的自私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但是她的爱也不全然是自私,在凌云峰她成全了甄嬛和果郡王,或许有嫉妒,但没有怨恨,这已经超过了很多人。

现在情况紧急,时间不等人,甄嬛不帮她,只能想办法自救。

她当然想不到一个为了解脱困局的小像竟成了杀死果郡王的前奏,因为以她的眼界,根本看不懂皇帝。

皇帝和果郡王的关系是很微妙的。

皇帝享受着兄友弟恭,同时他又嫉贤妒能,不平衡果郡王得到了皇阿玛的舐犊之情,忌惮他觊觎皇位。

正是了解皇帝的心理,果郡王才事事忍耐克制,给自己和额娘谋个平安。

小像爆出来,给了皇帝一记惊雷,原来果郡王身上还有自己不知道的事。他培养夏刈和血滴子,就是为了窥视朝臣,提防不臣之心。

在皇帝眼中应该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怎么可能被人蒙在鼓里。

这件事让沉浸在手足之情里的皇帝醒了神儿,这对果郡王来说是很不利的,他多年营造的逍遥不争人设开始在皇帝心中动摇了。

直到他接受了皇帝的提议,同时迎娶浣碧和孟静娴,向皇帝再一次展示自己的臣服,皇帝的心才安。

紧接着浣碧又办了第二件事,出于嫉妒把采蘋献给皇帝。

她这么做不过是不想有一个既美丽又深情的女人在果郡王身边伺候而已。

就像生活中不喜欢男朋友和长相好看的女孩儿搭讪聊天一样,即便知道没什么,但那种潜在的比较和威胁,总让人试图把危险扼杀在源头里。


这是错么?不过是平常人都有的平常心罢了。

但在皇帝眼里这就是错。三阿哥与瑛贵人,男女之事,没亲眼所见,谁勾引谁真说不准。

况且疑心易生暗鬼,一旦存了疑,明明不相干的两件事就会穿针引线地连在一起。

而且这时皇帝身体已经开始衰退,早不复当年抱着嬛嬛满街跑的盛势,果郡王却正值壮年,他心里的疑云又被勾起来了。

这也很无奈,手中的权力越大,越恐惧失去。孑然一身,自然了无挂碍。

还好果郡王没有什么实际的错处被抓到,躲过一劫。

直到熹贵妃被和亲,他带着家臣飞奔营救,浣碧没有成功劝阻,是又一次失败。

这次皇帝和果郡王的关系近乎破裂。

如果浣碧成功留住了王爷,或许能够打消皇帝的疑虑,得个平安终老。

但是她的格局太小了,只能用闺阁女人的眼泪、哭闹来挽留男人,这些对果郡王是没有用的。

她没法像甄嬛那样引经据典,分析利害。对时局和潜在的危险更是一无所知。

果郡王的选择给了皇帝一个讯号,这个人一旦触及底线,就会不惜一切去争取。这次是熹贵妃,下一次可能是万里江山。

如果是江山,皇帝一旦崩世,三阿哥庸懦,四阿哥前朝没有依仗,六阿哥还小,一个不小心果郡王就是另一个多尔衮,取而代之也不是没有可能。

所以皇帝开始对付果郡王。

把果郡王调离京城,是最后一点仁慈。

为了曾经一起长大的情分也好,为了这些年兄弟友爱也好,为了成全自己的名声也好,算是给他留了一条生路。

如果果郡王到塞外只做一个逍遥王爷,吟诗吹笛作画,不那么战功赫赫,不那么治军严谨,不那么深得人心,是不是有机会活下去?

但爱新觉罗•允礼绝不会这样选,因为他有自己的骄傲和承担。

世上的事本就没有如果,成年人是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的。

这个代价其中也包括生命。

人走到最后归根究底是自己的选择。

皇帝真是因为家书杀果郡王吗?

不全是,堂堂天子当然接受不了自己的女人被觊觎,连儿子都不可以更何况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但是他更接受不了自己做不到的事被果郡王做到了。

不仅保家卫国,还深得民心,自己真的比不过他,而且自己行将就木,他却有大把机会。

一个站在顶峰的男人,没有什么比这个打击更大了。

在生命无可回转之时,能选择的无非是接受或者毁灭。他选择了后者,浣碧保留的家书成了绝好的借口。

一封封写着“熹贵妃安”的家书,冠上一个觊觎皇嫂,意图谋反的罪名,让皇帝师出有名。

浣碧留着家书,无非是每一封都写着“玉隐吾妻”,于她而言的情意眷恋却成了杀死果郡王的最后一根稻草。

果郡王出殡那天浣碧撞棺而亡,不知道是不是突然想明白了,自己无心之失、无可挽回的几件小事,竟要了最爱人的性命。

生命中无法承受之痛,始为爱而终成害。

真应了那句“世间的阴差阳错从未停歇,都是寻常。”

-END-

萝茉莉,想去冰岛找精灵的老女孩儿,陪你看剧看人生看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甄嬛传》究竟是谁杀死了果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