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的这本《儿童的人格教育》以前是有读过的,不过阅读不够深入,时间一久已经没有留下太多东西。印象中这本书还算不错,一直寻思着抽空精读,只是因各种原因一直没有时间开启。这次因为教育学经典解读课程重启啃读模式。可以了却一桩心愿,挺好。
彭正梅老师为此书写的序言《自卑而超越——阿德勒的教育思想》基本上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概括了。简单地说,阿德勒的一生是不断地超越自卑、走向成功的一生。
里面举的一个例子,我印象特别深刻:
阿德勒中学成绩并不好,特别是数学更差,同学看不起他,老师也建议他的父亲,让他去当一名制鞋匠,他父亲自然拒绝了。这对阿德勒刺激很大,他更加努力用功,终于成了班上的优等生,同时也增强了他的自信心。这件事使阿德勒认识到,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努力,就可以成功。
可以说同学和老师对他的这些负面评价,足以让他产生自卑的心理。这种人自卑感,很容易把一个人打垮。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就是在这样的负面评价中,在这样的负面标签中,逐渐被人的预言说中。成为标签中的人,做着标签该有的事,品尝着标签带来的恶果。
也有一部分人,像阿德勒一样,化压力为动力,因自卑而超越。通过自己的努力,超越自卑,走向成功。改写了别人给自己的标签,刷新了一个新的积极向上的形象,创设着新的好的标签。
这里面,除了阿德勒心底的那份转变的力量,跟阿德勒的父亲也是分不开的。正因为有了父亲的那份支持,他的自卑才不会达到冰点,才有了奋起的动力。
看到阿德勒的这个例子,小时候的一幕也浮现在眼前。
那时候我在读小学二年级,学习还算不错,特别是学数学很有灵性,老师一说我就懂,有时老师还没说,我也会。教我们数学的蒲老师对我爱护有加,表扬不断。
蒲老师除了教我们二年级的数学课,还兼任着三年级的数学课。
有一天下课,三年级的同学拿着他们的数学题来让我做。看那些题我就头晕,我哪会做啊。我直接跟他们说,二年级我们就学过简单的乘除法,背口诀就可以做出来,三年级那些数那么大,我怎么会懂呢?
不会就是不会,那些我连看都没看过,怎么会做呢?
过来问的几个同学就笑话我。说我不懂装懂,还说蒲老师尽吹牛。原来蒲老师在三年级同学面前说,三年级那些知识,我没学过,但是也会。
了解了这些,我恨不得有一个地洞让我钻进去。或者是有人帮我开一下天眼,让我扫一眼就全部会。
扫一眼就会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我提前学,兴许就会了呢?这样想着,我没有先前那么自卑了。
"好像不是很难,我再想想,明天再告诉你们。"我不能让蒲老师在同学们面前没了威信,我不能让那些同学看不起。
回家后我就跟哥哥借了一本三年级的数学,看完例题自己照着做,个别看不懂的就问一下哥哥。你还别说,就一天晚上,那些同学问的问题我都会了。怕他们第2天会问新的问题,我把那本书全部看完,还做了不少题目。
第2天,我把我的解答告诉那几个同学。那几个同学还真的出了新的题目,有了前面的准备,我还真的会了。
后来的数学课程,我更是觉得没什么难度。我也体会到了提前学习,对数学学习的好处。后来在数学科的学习上,我所花的时间并不多,但数学我都学得不错。
这也算是我的一次因自卑而超越之旅吧。回想这一次经历,除了我自己那份不服输的劲,也离不开蒲老师对我的信任吧?
如今的孩子,各种任务非常多,对于他们来说,很多事暂时做不到的,或者是暂时做不好的。这种情况下,如果加上周围人负面的评价,他们就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当他们有了自卑的心理,是被压垮,自暴自弃?还是能够超越自己,超越自卑?这就需要他们有强大的内心。这颗强大的内心,就是不断地在自卑中超越自我而获得的。在这个过程中一定离不开周围人的一些支持。
作为他们的老师,作为他们最信任的人,如果能在他们迷茫的时候,他们自卑的时候给予支持,他们就更容易突破自己,超越自己。
尽己所能,助力孩子们不在自卑中灭亡,而是在自卑中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