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这条路,不管你怎么选都会有遗憾。

Hi,我是阿觉。

前段时间跟几个朋友在一起喝茶聊天,朋友拿了他的无人机出来玩。

另一位朋友在得知这个无人机购买的价格是在6000元之后,用一句非常俗的潮汕话表现了对此行为的不解。——“神经,脑莫。”

由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我喜欢”变成了一个特别重要的一个标准,

个人主观赋予的价值变得极其重要,有时甚至能压倒其他一切标准。

但建立在“我喜欢”上的选择是脆弱的,个人意愿是一件善变的事情。

其实,选项不一定糟糕,糟糕的是我选了,但是我的选择并没有一个坚实可靠的依据,所以不知道选的对不对。

于是我们内心长期存着动摇和不确定感。

我们发现我们越来越自由,但是这好像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价值

刚才讲到,其中一个朋友对另外一个朋友购买一个无人机表示不解,这个就是两个人对无人机的价值判断不一样。

价值判断就是每个人对每件事情有自己的衡量标准。

这套标准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国籍、文化、性别、职业、家境、爱好、教育背景等等都会影响一个人的价值判断。

一个养了十几年宠物的人与一个不养宠物的人,在关于动物保护的问题上,很可能会有不同的倾向。

价值判断,没有一把通用的尺子来衡量一切。

而事实判断就是根据客观标准去检验它。比如广州地铁3号线到底挤不挤,我们去看它在高峰期的时候一节车厢容纳多少人就知道。

有一个成熟的事实检测手段,可以借由各种科学的审核机制去检测。

事实判断有确定性,因为它有章可循,有公认的判断标准。

而价值判断相对于来说就无章可循,我们没办法说哪个价值观是正确的,6000元用来购买无人机是正确的还是用来看旅游是正确的。

马斯克韦伯说过:“个人必须决定,在他自己看来,哪一个是上帝,哪一个是魔鬼。”

唯一的答案没有了,留给我们的是无数个不确定的选项,于是我们就进入了价值多元的困境。

困境

在古代,关于一个人的生命将如何度过,人生如何成长,确实有一些相对权威而又共识的标准值得我们去依托。

《论语》里面讲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而现代人虽然拥有很大的自由,拥有选择自己生活理想的权利,但这种自由也成为了沉重的负担。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生:有人追逐名利,有人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有人执着于奋斗,有人相信及时行乐......

而各位大学生朋友,毕业之后又有更多的选择,就业、创业、出国、考研......

面对此情此景,我们怎么可能不焦虑?

于是我们逐渐感受到身边的各种现象,比如精神迷茫、情感困惑、丧文化......

甚至有些商家利用这种现象赚敛钱财,点名批评一下丧茶。

信仰

面对这种焦虑,我们往往无所适从,那怎么办?

我能想到的一个解决方法就是“找到人生信仰,并为此拼搏。”

弄清楚一件事情:我究竟是要做什么事情?找到一个对我来说确实的真理,一个让我能够为此而生,为此而死的信念。

确立一个信仰并不难。

每个人在生活的每个时刻,都会有一个具体的目标。

但是如果进一步追问这个目标的意义,就需要一个更大的目标来回答。

一直追问下去,就会遇到一个终极的问题:

生活到底为了什么?我的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

比如,辛苦工作了一天,精疲力尽,走在天桥上,望着桥下车水马龙,灯红酒绿。

“我这么努力工作究竟是为了什么?”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

“我是为了成家立业,过上更好的生活,买房买车,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让子女能够享受更好的教育......”

在你青春的日日夜夜中,某一个晚上,是否花过一点点时间来与自己完成一个稍稍精进的对话吗?

缺憾

说到信仰,让我想起最近很火的一部电视剧《觉醒年代》。

其中让我最感动的应该是在北京大学的一个亭子里李大钊的妻子赵纫兰来给李大钊送吃的。

那一幕应该是赵纫兰这个角色最后一次出现在这部剧里面。

李大钊因为主导新文化运动没有时间顾及家人。

我记得李大钊对赵纫兰说了一句话。

“我觉得我李大钊这辈子对得起天下人,对得起我的朋友,对得起我的学生,但是我对不起你。”

李大钊选择革命信仰,就放弃了家人。

所以说人生这道选择题,无论你怎么选,都会有遗憾。

因为你看不完卢浮宫的画,你不可能什么都有。

虽然看似不幸,但不完美才是人生的真相。

而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这条路,不管你怎么选都会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