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心机婊”有可能就是个“单纯girl”——论人的多维认知

《笑林广记》中有一个笑话,只有一句话:“一个聋子,看见别人放炮仗,,然后他就觉得特别奇怪,说好好的一个花纸卷,怎么说散就散了呢?”

这在告诉我们,我们观察一个事物,如果丢失了一个维度,比如说聋子,就丢掉了听觉这个维度,你可能永远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所以观察一件事情,我们不仅需要信息量,而且还需要更多的维度。


一个菇凉找我吐槽她身边的一个“心机婊”,为了取得业绩不惜一切代价,对于市场人员各种溜须拍马,对于有竞争关系的同事各种无情打压……总之,就是槽点满满。

然而等我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她的一些朋友,她们评价这位女孩子非常单纯,全部心思都放在多赚钱上,因为她的父母全靠她养。

那这位女孩到底是“心机婊”还是“单纯girl”? 这就如评价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一样是无效的,因为评价的维度不一样,得出的结论有可能就是截然相反。


就如会有一些人抱怨说年轻时“遇人不淑”所以导致了现在的婚姻失败,我每次都会反问她们当年是从什么维度看一个人的。有的人说“我就是看中了他的颜值”,有的人说“我就是觉得他的家庭很和谐”,有的人说“我就是觉得他是公务员”,有的人说“我就是觉得他的经济实力不错”,……其实,当年的“遇人不淑”的根本原因也是没有从多个维度来认知一个人。


要对一个人建立多维认知,才能做出更明智的判断,或者对这个人有跟更深层的认知:


1、感知层认知

这是最表层的一种感知,就是眼睛能看到的那些方面,一个人的身材、相貌,说话什么口音,穿衣服怎么搭配。

这是大部分人判断一个人采用的方式,也是最不牢靠的一种方式,因为这些都是最容易伪装的一种方式。


2、角色层认知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角色里,并且被角色驯化。比如说你遇到一个银行职员,一个军人,或者一个公务员,你和他打交道的时候,你就能明显看到他身上角色的痕迹。

你在办公室和你公司的同事交往,其实大家的相处首先就是角色的对接。我们谈什么内容,我们知道哪些东西,都会被你的角色所控制。

如果你和别人在角色扮演里对接,你就会被牢牢地捆在设定的角色中。例如我们评价工作中的同时,大部分都是基于角色认知这个维度进行评价,然而这不应该是一个人的全部。


3、资源结构层

一个人的资源结构层包括了一个人的财富资源、人脉资源、精神资源,其实,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例如我在一家公司做咨询的时候,两位股东相互给我吐槽对方的风格难以忍受,一个风格是高冷疏离范儿,一个风格是亲和激情范儿。他们两个拥有不同风格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两个人的资源结构层的不同,高冷疏离范儿的这位从小家庭优越,父亲是成功的商人,自己在原本的家族企业中做得也还不错,后来开始自己创业,凭借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也造就了他的风格。而亲和激情范儿的这位从小家庭贫困,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自己也是早早辍学打工,然后凭借努力和运气走到今天,这种经历也就早就了他的风格。

我们想要理解不同的人做事风格,要学会从资源结构层的维度去判断一下。


4、能力圈

一个人的的能力圈在哪里?即这个人拥有什么样的能力,他的能力边界在哪里?他愿不愿意去扩充自己的能力圈?

例如一个女人结完婚之后就不化妆了,你不能说这个女人放弃了自我,从能力圈来讲,她只不过是不愿意扩充自己的能力圈而已,因为扩充能力圈其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你想狮子为了吃饭去杀长颈鹿,其实它挨打也是极其痛苦的。


5、存在感

这是一个人的内核,就是他对他自己为什么而存在,到底是怎么感知的。什么状态下,他的存在感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什么时候让他不爽或者烦躁?

存在感之于人就好像生存之于动物一样,是触发情绪和推动行动的开关。

你观察一个动物,它的状态、情绪,其实都是关乎它的生存需求是不是被满足。狮子为什么去咬长颈鹿,其实狮子也很吃力、很勉强,但是必须厮杀下去。因为饿,因为生存条件不满足,生存的需求在驱动它。如果它吃饱了,它才不这么费劲呢。

所以一个人为什么奔波、焦虑、不安,机关算尽,上蹿下跳?其实是因为他的存在感还没有被满足。

想要真正认知一个人,就要从存在感这个维度去理解。


我们不要随便对一个人做出一些评判,要学会从多种维度去认知和了解一个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眼中的“心机婊”有可能就是个“单纯girl”——论人的多维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