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蛋蛋嚷着好久没吃麦当劳了,我下班之后给他去餐厅里买。
等餐的间隙,餐桌旁两个小朋友的聊天吸引了我的注意:
“我姑姑新买了一支手表送我了!”
“哇,真好看,我能仔细看看吗。”
“可以,但是你要小心一点。”
“我前面的同桌也买了一样的手表,好帅。”
“那你让你妈妈也给你买一个。”
说到这里,没有手表的小男孩的神情突然黯然了,默默把手表塞回了另一个小朋友手中。
“我妈妈肯定不会给我买的。”
一番话不长,却引起了我的深思。
男孩年纪不大,看上去也就上幼儿园大班的样子,但他落寞的神情却让我的心情有些复杂。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了,孩子要什么就买什么,那不是成了溺爱吗?
其实静下心来想一想,实际情况或许跟我们的固有想法有所差异。
孩子攀比,不要急着骂
当孩子对你提出“同学有了,我也要有”时,你会是什么反应呢?
如果消费水平在你的心理预期之内,也许你会考虑一下满足孩子;
如果超过了你的心理预期,你一定会认为孩子的攀比心太重,用呵斥或责骂等方式来表达你的不满。
当孩子说要买什么东西时,他们可能意识不到这件物品对你带来的经济压力。
于是这种行为被打上了负面的标签:攀比是一种坏小孩行为。
在心理学上,攀比心理也多被界定为中性略偏阴性的心理特征。但一分为二看待的话,攀比实际上是分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的。
好的攀比催人上进,激励孩子的成长;坏的攀比败坏风气,消磨孩子的品格。
因此当孩子出现了攀比心理的时候,有时候是正向的好强表现。
我们不用操之过急地将孩子的行为草率定性为一种“坏”,可以听听孩子的想法。
足够了解孩子心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而且,负面攀比的产生也是一件合理且正常的事。
我们在少年时,也同样羡慕过同学的高级电子辞典、最新的MP3、拉风的山地自行车。
所以家长实在不必将孩子的需求一棍子打死。
但如果孩子因为攀比心理,以极端行为来逼迫家长就范,那就另当别论了。
攀比心理产生的原因
那么攀比心理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首先,环境因素占了很大的比重。
如果孩子一直处于攀比的环境中,势必会受到环境带来的影响。
同学之间互相比较电子设备的价格、比较鞋子的品牌;家长之间比较谁开的车更豪华、哪个妈妈背的包更贵气。
孩子听得多了,自然而然就会自己形成攀比心理。
古人有孟母三迁,迁的不是家,更是孩子所在的环境氛围。
另外,家长给予的过度满足也是攀比心理产生的重要原因。
现在大家的经济条件普遍比我们小时候要好很多了,孩子需要的东西我们也都是尽可能去满足。
有些物质条件好的家庭,生怕屈居人下,什么都是给孩子最好的,别人家有的,我们家孩子一定要有;
而有些不那么宽裕的家庭,也担心孩子被人瞧不起,自己拼命节约,孩子的东西不能省。
这两种心理,特别容易让孩子也滋生起攀比的念头。
危害和纠正
攀比虽然是一件不足以挂齿的小事,却渗透在了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
尤其对于年幼的他们而言,价值观没有完全形成。
扭曲的攀比则会影响孩子的价值判断,甚至渗入到他们的每个行为当中。
有的孩子以不吃饭、不上学来胁迫家长实现他们的目的;
早前也有很多新闻报道过,有些大学生为了盲目攀比而采取不正当的赚钱手段。
这都是我们家长不愿意看到的。
那么如何给孩子预防和修正攀比的坏习惯呢?晨妈给你支两招:
1. 给孩子营造一个不攀比的环境
环境造就人。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要给孩子营造一个不攀比的环境。
这也是我们审视自己的一个机会。
我们自己不要去攀比,孩子相应的也不会从家里沾染这种不良的风气。
另外,不要盲目去溺爱孩子,予取予求只会养成一个不知感恩的白眼狼,没准还会回过头咬你一口。
直接进行满足,只会让孩子的攀比不断升级,直到你支付不起的那一刻,才知道没有教育好他,纠正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还有,多去陪伴孩子和倾听他们的声音,不要以金钱来满足他们。
每次亏欠了孩子就买件礼物送给他,无疑是给他了一个错误信号:物质可以填补的。
这并非我们教育孩子的初衷。
2. 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
教会孩子什么是值得去比较的,也是修正攀比风气的重要环节。
我们需要教会孩子对比自己的过去和现在,而非盯着别人不放。
多跟自己比较,我成长了吗?我跟去年有什么不同?我有什么样的收获和进步?
不仅可以促进孩子形成正向的比较,还能有助于孩子反思自己的进步空间。
如果有时间,带孩子去乡下劳作、去做志愿者,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真正有意义的收获。
这样可以促进孩子去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满足感,而不是被攀比的小怪物追着跑。
让孩子明白赚钱不易也是很有意义的。
曾经就有宝妈带孩子去捡矿泉水瓶,捡了几小时还不够买根冰棍。可是结结实实地给孩子上了生动的一课。
远离不良的攀比行为,需要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夏令营/冬令营——深圳市南山区白石洲国际市长交流中心——奥德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