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你看他好像条狗啊”

其实在看《狗十三》这部电影之前,我已经大致知道了这部电影讲了些什么。毕竟这部电影从2013年拍摄完成到今年上映中间隔了整整五年,并且上映之初就在各大平台引起影评人和影迷的关注,上映后更是广受好评,还有人称它为“今年最不应该错过的华语电影”。

每一个从影院走出来的人,都或多或少的从这部电影中感受到了一丝似曾相识的气息,也有人说,“看不懂这部电影的人是幸福的”。没错,这部电影我们太熟悉了,熟悉的仿佛每天就在我们身边上演,中国式的爸爸、中国式的后妈、中国式的爷爷奶奶、中国式的弟弟、中国式的李玩、中国式的酒桌文化。由于“引起强烈共鸣而感到不适”的人不在少数,一时之间,网上掀起了一场“声讨”父母的热潮。

“我们都是为了你好。”

“小孩子嘛,能懂什么。”

“我打你是因为爱你。”

“看什么展会,听听大人讲话,学到的不是更多吗。”

这样的台词在电影中比比皆是,也伴随着很多中国小孩长大成年。在我们这个国家,子女出生后仿佛自然而然就背上了一笔来自父母的债。我们肩上扛着一种名叫“爱和期冀”的担子,“懂事”是中国家长给予孩子的最高评价,我们不该跳脱、不能出格,永远要活在“别人家的孩子”这种阴影之下。我们不能感到委屈或者愤怒,因为“我辛苦工作都是为了谁”,“我可是全都为了你啊”,“你现在不懂事,以后会感谢我的”。

字字诛心。

我在《狗十三》电影下面看到这样一条影评:“如果有一天我能有机会像哪吒一样削骨还父削肉换母的话,我一定会把所有欠他们的都还清楚。不是为了和他们断绝关系不相往来,而是想要在还清之后我能够堂堂正正的做个人,子女不是父母的依附品,我是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人啊。”

《狗十三》像一个点燃了的引子,引爆了一场压抑已久的批判大会。我们每个人都从李玩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一时之间,日本小说家伊坂幸太郎的那句话:“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作为对电影的最佳注解被大量讨论和转发。

“狗十三”这个名字可以解读为“狗一样的十三岁”、“狗和十三岁”以及“狗X”。我个人很喜欢最后一种解读方式,总感觉带着那么点无所畏惧的反叛精神。而“狗X”说的是谁呢?是父母?老师?长辈?还是这个无可奈何的世界?

当我们在李玩身上看到小时候的自己时,可能忘记了“这样的事儿,以后还多着呢”。看似与李玩处在对立面的父亲、爷爷奶奶,也会小心翼翼的维护李玩的感受,主动向李玩道歉,也有许多迫于无奈,需要做出妥协的时候。

继母一心为自己的儿子打算,想要给他“更好的”,姐姐李玩喜欢滑旱冰,自己的儿子就要去学滑真冰。继母像是憋着一口气,一定要儿子事事强于李玩。殊不知自己也正画地为牢陷入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怪圈中。

电影中李玩曾在夜晚一度听到鸟叫声,直到在楼下看到救护车和绑在担架上的神经病,她才知道自己每晚听到的鸟叫声是并不是真正的鸟叫声,而是神经病人所发出的声音。那一天,李玩学会了像成人世界妥协。

李玩反抗过,挣扎过,直到象征着自由的鸟叫声不再。而我们不知道的是,李玩的表姐、父亲、继母、爷爷奶奶,是不是也曾像她这样,努力向这个世界嘶喊,却最终还是悄无声息的妥协了。

我们也可以猜想,年幼的弟弟在被全家人浓烈的“爱”灌溉成长后,也在一步步踏上了李玩曾走过的路。

这种名为“成长”的代价,过于高昂。但成长是一声呜咽,我们往往还不曾察觉,就已经“长大了”。如果这样才是“长大”,那我宁愿永远未成年,到死都要挣扎,到死都要叛逆,我到死都不会改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狗十三》——“你看他好像条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