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云影 共赏池上——读蒋勋《池上日记》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这是朱熹笔下南溪书院内“半亩塘”上的美丽图景。“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闪耀浮动,情态毕见。朱熹用“半亩方塘”比喻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时至千年后的艺术家蒋勋先生读山读水读大自然这本永恒而厚重的“大书”,有所悟、有所得时会收获怎样的精神境界呢?


迫不及待地展开《池上日记》的书页,除了浓郁的墨香让人迷醉外,就只剩下一个词——“震撼”!这种震撼来源于书给我的直观感受:书中大幅的图片中,有大片大片青翠得让人窒息的稻田,也有“华丽灿烂如死亡诗句”的火烧云,更有绚烂如夏花的花海……每一副图画配上唯美的诗句,都能产生一种强烈的夺人心魄的力量。而这些图片源自于一个叫池上的地方。单从“池上”这个地名就给人无限的遐想。是白居易笔下撑小艇的小娃偷采白莲的小池,还是长满才露尖尖角的小荷的池塘吗?显然都不是。蒋勋先生笔下的池上是位于台湾东部夹于中央山脉和海岸山脉之间纵谷的一个小村庄。《池上日记》亦是记录蒋勋先生在池上驻村创作的点滴生活和对艺术人生的思考。那么池上是一处怎样的所在,让蒋勋先生选择于此驻村两年,在这里潜心写作、画画、思考,感受自然的天籁?

在蒋勋先生笔下池上是一个有情怀、有温度、有厚度的村子。


池上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地方。这种人文关怀不止于对人,更是对自然秩序的尊重。“为了让稻谷好好休息,池上许多地区没有路灯。让稻谷休息、睡眠,像人睡足了觉,才有饱满的身体。稻谷饱满,也是因为有充足的睡眠。”这句话乍听起来有些天方夜谭。在这个追求高速的时代,为了让蔬菜快速生长,人工大棚里昼夜亮着如小太阳般的灯盏,就是为了防止睡觉而耽误了生长。相比于现代那些商业急躁的贪婪,用激素、膨胀剂,各种化学药品加速植物生长的荒谬可笑,池上的农民更懂得安静地在“春耕”“秋收”的过程中尊重自然秩序。正因为如此,蒋勋先生才能在池上的夜里散步看到满天撒开的星斗,聆听天上星辰流转的声音,找回身体里很深很深的记忆,遇见那个最初的自己。


池上是一方兼容并包的美丽江山。池上的田园风物、自然风光、淳朴民风、厚实的土地,极具包容性。四处来的生命都在此欢欣相遇,不仅有外来移民参与到这块土地中,成为江山里被包容的新住民,也有东海美术系毕业生们来此暂住,也有一批批的观光客在此流连,更有蒋勋先生在这里驻村创作。他们在池上以更贴近土地、更亲近自然、更接近生活的方式,深深地感受池上的美,真切地感知内心的感受,倾听内心的声音,做最本真的自我。


池上更是人们心中的诗和远方。这里有一百七十公顷,没有被切割的稻田。钢琴家在稻田中央演奏,每一个音符都传递着震撼人心的自然之美。这里新武吕溪峡谷溪涧里每条水流都有不同的声音。尤其是蒋勋先生“有时闭起眼睛,聆听天上星辰流转的声音,升起或沉落,都如此安静没有喧哗。”还有那千变万化的云,云淡风轻时让人愉悦,汹涌澎湃时使人肃静。蒋勋先生在池上读山、悟水,吟赏烟霞,思考绘画艺术。或浅吟低唱,或凝眉思索,或与睦邻话家常。他时而也会以池上为起点,走向俄罗斯,去探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生与创作历程。更多的时候,他八点就上床睡觉,清晨五点钟就外出散步,看清晨的云在无事的水田上浮荡徘徊,由着声音的牵引呼唤,在长河和大山之间与天光云影为伴,与内心的声音对话,遇见曾迷失在都市森林中那个美好的自己。


掩卷回望《池上日记》,仿佛自己追随作者慢悠悠的脚步游览了一番池上。伴随蒋勋先生在纵谷里的一间老宿舍里,写作、画画。蒋勋先生以画家的敏锐捕捉池上的光影,以深厚的文字绘声绘形绘色,带给我们美的体验和思索。蒋勋先生过着简单的生活,剥去了物质浮华的外衣;山水相照的简素心境,带来的是自然与土地给予的真挚感动。世界那么大,不妨去池上看看纵谷的民宿,池上的油菜花,尝一尝腌了十四年的橄榄、十八年的菜脯,感受时间的珍重,耐着性子等待,细细品味什么是爱。让我们停下匆匆的脚步,与蒋勋先生重新启程,在天光云影中,共赏池上,共度一段慢时光!

                            (本文为阿祥妈妈—王洪梅原创。如有转载请联系作者,禁止非法转载!)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光云影 共赏池上——读蒋勋《池上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