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流感高发,中西医到底怎么治疗


感冒,是最常见的病,无论男女老幼,都与感冒难舍难分。

虽然年轻人气血旺盛,过几天就自己好了,但年老或者体弱的人如果拖得久了,或者治疗不对,却会进一步引发肺炎。

老年人肺炎迁延不愈,会渐渐发展成慢性阻塞性肺病,如上述的刘老汉。幼儿肺炎会渐渐发展成喘息性支气管炎,甚至哮喘等等,如上述的囡囡。

都说上医治未病,感冒了就应该及时治疗,避免它进一步加重,其实也是在治未病

那么在这里,便给大家介绍感冒的中西医治法。(仅做介绍,具体用法请咨询医师。)

从西医的角度出发感冒,多由病毒性感染为主,而且病毒容易突变,所以一般没有特效治疗药物,目前所研究的药物如奥司他韦,感康(复方氨酚烷胺片),利巴韦林是广谱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对一般的流感病毒具有良好的效果,但这些药物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有效性并不明确。

包括前段时间研究出的瑞德西韦据说是对新冠肺炎有效,但也无法说完全有效,毕竟病毒容易突变,无法研制出一种永远有效的药物。

除了药物抗病毒,就是接种疫苗,通过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构建对应病毒的相应抗体,从此机体就能免疫这一种病毒感染。

但还是最重要的一点,病毒容易突变,这也是为什么有人明明打了流感疫苗,仍然感冒了。

西医除了抗病毒外,还有对症治疗的手段。如果因为感染病毒引起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就容易引发细菌感染。

这个时候西医就会用到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等,这也是为什么到了医院,医生会给开一个血常规检查,其目的便是分辨有无细菌感染。

感冒还通常引起发热,发热是人体在抵抗病毒或细菌的生理过程,如蝙蝠体温经常在40℃以上,却不容易生病,这是由于致病体无法耐受高温的原因。

但对人体来说,并不能适应那么高的温度,通常来说要把体温降到38.5℃以下,人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如果体温超过了38.5℃,西医便用了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复方氨林巴比妥,以及激素药如地塞米松等药物退热。

而感冒带来的症状,如发热,打喷嚏,咳嗽等,是由于人体在对抗病原体时产生的免疫反应,也就是平常说的炎症。

炎症与感染不是同一个概念,炎症是人体在抵抗病原体,感染是病原体侵犯人体,所以要缓解炎症,是指标不治本的办法,而根除病原体才是治本。

人们常说阿莫西林,头孢什么的是消炎药,但他们不是消炎药,是抗生素,是用来杀菌的。

而消炎药,便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马来酸氯苯那敏,激素药物地塞米松、泼尼松等,一般是用在体温很高,或者鼻塞,流涕等特别严重,受不了的时候。

但消炎药治不了病,反而会抑制人体对病原体的对抗,如果用了激素药物甚至还会影响免疫功能的建立。

所以西医要不停的研究特效药物或者疫苗,药物如如抗病毒药,抗生素,疫苗如流感疫苗,新冠肺炎疫苗等。

而特效药或者疫苗又有许多未知的副作用,但如果没有特效药物或者疫苗,便只有束手无策,只能依靠人体建立自然免疫。


从中医的角度出发: 感冒属于邪气侵犯人体,邪气分为风、寒、暑、湿、燥、火。在中医里,常见的分为风寒,风热,气虚。

那么对应的,就有了温热药,寒凉药,宣发药,补益药等

温热药如桂枝,细辛,生姜,麻黄,紫苏用于温中驱寒,一般味道辛辣,对应治疗寒邪。

寒凉药如石膏,金银花,黄芩,黄连,栀子,连翘,蒲公英等,用于清热解毒,一般味道偏苦。对应治疗火邪,也称热邪,温邪。

宣发药如麻黄,石膏,用于驱散邪气。

补益药如黄芪,人参,白术等,用于扶助正气,一般味道偏甜。

而更细致的分类如暑湿,燥邪,风邪等等,就可以配合以下药物:

润燥药如款冬花,百合,沙参,山药,莲藕等,用于生津止渴,润肺化痰。

祛风药如防风,羌活,独活,桑寄生等,用于驱散风邪。

和解药如柴胡,甘草,半夏,生姜等。

祛湿药如茯苓,白术等。

都说中医治本,其实中医也可以标本兼治的,古时候就有中医学派,一为攻邪派,一为补土派,而传承到如今,中医早已博采众家之长,常有攻补兼施的方剂。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还是不太了解,下面便举例用一些常见中成药:

以上两种药物成分表里主要是清热解毒的药物,如三叉苦、金盏银盘、板蓝根、知母、连翘等,对应的便是风热病。西医诊断如牙龈炎,咽喉炎,扁桃体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等一系列红肿热痛等表现。

而对应风寒的药物如下:

这里如麻黄,桂枝,生姜,紫苏等药有温中散寒的功效,所以主治风寒感冒

而其中如黄芩虽然属于清热解毒药,但用在风寒的方剂里,是基于中医理论的寒热相生的状态。

当人体寒气太重,便会郁而化火,于是人体会出现发热的状态。而按西医理论,人体为了抵抗病原体,免疫力低下,会引起细菌入侵,引起咽喉炎,扁桃体炎等,反应在中医理论里是风寒感冒的不同状态。

同理如麻黄,属于温热药,且发汗散邪的药物,但用在清热解毒的方剂里,便只是保留了发汗散邪的功效,如:

气虚感冒,就属于年老体弱,或者自幼体弱多病的人群,极易感染风寒,便可用到补益药

其中含有党参,大枣等药物结合温中散寒的药物成分,功效是补益气血,扶助正气,从而拔出寒邪。

那么这个方子对比前几方风寒药的重要区别,便在于没有麻黄,这是由于麻黄发汗,会损耗人体一定的正气,如果是体质虚弱,气血亏虚的人,便要避免含有麻黄的药物。

关于中医里感冒的风寒或者风热,如果中药用反了,不仅会加重病情,还可能迁延不愈。

那究竟如何分清楚风寒还是风热?其实中医是人体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论,可以根据寒热的性质来辨别。

如寒具有收束,寒凝的表现,寒症侵犯人体,会制约人体的热,多表现为无汗,畏寒,哆嗦,流清涕,干咳。

如热具有发散,灼热的表现,热症侵犯人体,会耗损人体的气血津液,使人口干,多汗,涕黄痰黄,如果热邪久久不散,就会红肿热痛。

而寒与热是对立且有可能相互转化的,因此服用中药,如服用三天无效,需到医院就诊,或者咨询医师,辨别药物是否对症。

其他的药物如:止嗽散,防风通圣颗粒,九味羌活颗粒,莲花清瘟胶囊,热速清颗粒,小儿肺咳颗粒等等,大家都可以依据寒凉性质,结合药物属性辨别药物是否合适治疗感冒。

写到这里,希望大家都可以对感冒有清晰的认识,平时着凉了可以不用惊慌失措。

本人系全科医学主治医师,如有其它疑问,欢迎留言讨论,有更多想了解的问题,可以留言,我会再做其它内容的科普。

谢谢观看,欢迎点赞转发,留言评论,谢谢大家。













感冒,是最常见的病,无论男女老幼,都与感冒难舍难分。


虽然年轻人气血旺盛,过几天就自己好了,但年老或者体弱的人如果拖得久了,或者治疗不对,却会进一步引发肺炎。


老年人肺炎迁延不愈,会渐渐发展成慢性阻塞性肺病,如上述的刘老汉。幼儿肺炎会渐渐发展成喘息性支气管炎,甚至哮喘等等,如上述的囡囡。


都说上医治未病,感冒了就应该及时治疗,避免它进一步加重,其实也是在治未病

 

 

那么在这里,便给大家介绍感冒的中西医治法。(仅做介绍,具体用法请咨询医师。)


从西医的角度出发感冒,多由病毒性感染为主,而且病毒容易突变,所以一般没有特效治疗药物,目前所研究的药物如奥司他韦,感康(复方氨酚烷胺片),利巴韦林是广谱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对一般的流感病毒具有良好的效果,但这些药物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有效性并不明确。







包括前段时间研究出的瑞德西韦据说是对新冠肺炎有效,但也无法说完全有效,毕竟病毒容易突变,无法研制出一种永远有效的药物。


除了药物抗病毒,就是接种疫苗,通过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构建对应病毒的相应抗体,从此机体就能免疫这一种病毒感染。


但还是最重要的一点,病毒容易突变,这也是为什么有人明明打了流感疫苗,仍然感冒了。


西医除了抗病毒之外,还有对症治疗的手段。如果因为感染病毒引起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就容易引发细菌感染。


这个时候西医就会用到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等,这也是为什么到了医院,医生会给开一个血常规检查,其目的便是分辨有无细菌感染。


感冒还通常引起发热,发热是人体在抵抗病毒或细菌的生理过程,如蝙蝠体温经常在40℃以上,却不容易生病,这是由于致病体无法耐受高温的原因。


但对人体来说,并不能适应那么高的温度,通常来说要把体温降到38.5℃以下,人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如果体温超过了38.5℃,西医便用了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复方氨林巴比妥,以及激素药如地塞米松等药物退热。


而感冒带来的症状,如发热,打喷嚏,咳嗽等,是由于人体在对抗病原体时产生的免疫反应,也就是平常说的炎症。


炎症与感染不是同一个概念,炎症是人体在抵抗病原体,感染是病原体侵犯人体,所以要缓解炎症,是指标不治本的办法,而根除病原体才是治本。


人们常说阿莫西林,头孢什么的是消炎药,但他们不是消炎药,是抗生素,是用来杀菌的。














而消炎药,便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马来酸氯苯那敏,激素药物地塞米松、泼尼松等,一般是用在体温很高,或者鼻塞,流涕等特别严重,受不了的时候。


但消炎药治不了病,反而会抑制人体对病原体的对抗,如果用了激素药物甚至还会影响免疫功能的建立。


所以西医要不停的研究特效药物或者疫苗,药物如如抗病毒药,抗生素,疫苗如流感疫苗,新冠肺炎疫苗等。


而特效药或者疫苗又有许多未知的副作用,但如果没有特效药物或者疫苗,便只有束手无策,只能依靠人体建立自然免疫。




从中医的角度出发: 感冒属于邪气侵犯人体,邪气分为风、寒、暑、湿、燥、火。在中医里,常见的分为风寒,风热,气虚。


那么对应的,就有了温热药,寒凉药,宣发药,补益药等


温热药如桂枝,细辛,生姜,麻黄,紫苏用于温中驱寒,一般味道辛辣,对应治疗寒邪。


寒凉药如石膏,金银花,黄芩,黄连,栀子,连翘,蒲公英等,用于清热解毒,一般味道偏苦。对应治疗火邪,也称热邪,温邪。


宣发药如麻黄,石膏,用于驱散邪气。


补益药如黄芪,人参,白术等,用于扶助正气,一般味道偏甜。


而更细致的分类如暑湿,燥邪,风邪等等,就可以配合以下药物:


润燥药如款冬花,百合,沙参,山药,莲藕等,用于生津止渴,润肺化痰。


祛风药如防风,羌活,独活,桑寄生等,用于驱散风邪。


和解药如柴胡,甘草,半夏,生姜等。


祛湿药如茯苓,白术等。


都说中医治本,其实中医也可以标本兼治的,古时候就有中医学派,一为攻邪派,一为补土派,而传承到如今,中医早已博采众家之长,常有攻补兼施的方剂。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还是不太了解,下面便举例用一些常见中成药:












以上两种药物成分表里主要是清热解毒的药物,如三叉苦、金盏银盘、板蓝根、知母、连翘等,对应的便是风热病。西医诊断如牙龈炎,咽喉炎,扁桃体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等一系列红肿热痛等表现。


而对应风寒的药物如下:












这里如麻黄,桂枝,生姜,紫苏等药有温中散寒的功效,所以主治风寒感冒


而其中如黄芩虽然属于清热解毒药,但用在风寒的方剂里,是基于中医理论的寒热相生的状态。


当人体寒气太重,便会郁而化火,于是人体会出现发热的状态。而按西医理论,人体为了抵抗病原体,免疫力低下,会引起细菌入侵,引起咽喉炎,扁桃体炎等,反应在中医理论里是风寒感冒的不同状态。


同理如麻黄,属于温热药,且发汗散邪的药物,但用在清热解毒的方剂里,便只是保留了发汗散邪的功效,如:






气虚感冒,就属于年老体弱,或者自幼体弱多病的人群,极易感染风寒,便可用到补益药







其中含有党参,大枣等药物结合温中散寒的药物成分,功效是补益气血,扶助正气,从而拔出寒邪。


那么这个方子对比前几方风寒药的重要区别,便在于没有麻黄,这是由于麻黄发汗,会损耗人体一定的正气,如果是体质虚弱,气血亏虚的人,便要避免含有麻黄的药物。


关于中医里感冒的风寒或者风热,如果中药用反了,不仅会加重病情,还可能迁延不愈。


那究竟如何分清楚风寒还是风热?其实中医是人体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论,可以根据寒热的性质来辨别。


如寒具有收束,寒凝的表现,寒症侵犯人体,会制约人体的热,多表现为无汗,畏寒,哆嗦,流清涕,干咳。


如热具有发散,灼热的表现,热症侵犯人体,会耗损人体的气血津液,使人口干,多汗,涕黄痰黄,如果热邪久久不散,就会红肿热痛。


而寒与热是对立且有可能相互转化的,因此服用中药,如服用三天无效,需到医院就诊,或者咨询医师,辨别药物是否对症。


其他的药物如:止嗽散,防风通圣颗粒,九味羌活颗粒,莲花清瘟胶囊,热速清颗粒,小儿肺咳颗粒等等,大家都可以依据寒凉性质,结合药物属性辨别药物是否合适治疗感冒。











































写到这里,希望大家都可以对感冒有清晰的认识,平时着凉了可以不用惊慌失措。


谢谢观看,欢迎点赞转发,留言评论,谢谢大家。











































感冒,是最常见的病,无论男女老幼,都与感冒难舍难分。


虽然年轻人气血旺盛,过几天就自己好了,但年老或者体弱的人如果拖得久了,或者治疗不对,却会进一步引发肺炎。


老年人肺炎迁延不愈,会渐渐发展成慢性阻塞性肺病,如上述的刘老汉。幼儿肺炎会渐渐发展成喘息性支气管炎,甚至哮喘等等,如上述的囡囡。


都说上医治未病,感冒了就应该及时治疗,避免它进一步加重,其实也是在治未病

 

 

那么在这里,便给大家介绍感冒的中西医治法。(仅做介绍,具体用法请咨询医师。)


从西医的角度出发,感冒,多由病毒性感染为主,而且病毒容易突变,所以一般没有特效治疗药物,目前所研究的药物如奥司他韦,感康(复方氨酚烷胺片),利巴韦林是广谱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对一般的流感病毒具有良好的效果,但这些药物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有效性并不明确。





包括前段时间研究出的瑞德西韦据说是对新冠肺炎有效,但也无法说完全有效,毕竟病毒容易突变,无法研制出一种永远有效的药物。


除了药物抗病毒,就是接种疫苗,通过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构建对应病毒的相应抗体,从此机体就能免疫这一种病毒感染。


但还是最重要的一点,病毒容易突变,这也是为什么有人明明打了流感疫苗,仍然感冒了。


西医除了抗病毒之外,还有对症治疗的手段。如果因为感染病毒引起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就容易引发细菌感染。


这个时候西医就会用到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等,这也是为什么到了医院,医生会给开一个血常规检查,其目的便是分辨有无细菌感染。




感冒还通常引起发热,发热是人体在抵抗病毒或细菌的生理过程,如蝙蝠体温经常在40℃以上,却不容易生病,这是由于致病体无法耐受高温的原因。


但对人体来说,并不能适应那么高的温度,通常来说要把体温降到38.5℃以下,人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如果体温超过了38.5℃,西医便用了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复方氨林巴比妥,以及激素药如地塞米松等药物退热。








而感冒带来的症状,如发热,打喷嚏,咳嗽等,是由于人体在对抗病原体时产生的免疫反应,也就是平常说的炎症。


炎症与感染不是同一个概念,炎症是人体在抵抗病原体,感染是病原体侵犯人体,所以要缓解炎症,是指标不治本的办法,而根除病原体才是治本。


人们常说阿莫西林,头孢什么的是消炎药,但他们不是消炎药,是抗生素,是用来杀菌的。


而消炎药,便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马来酸氯苯那敏,地塞米松等,一般是用在体温很高,或者鼻塞,流涕等特别严重,受不了的时候。


但消炎药治不了病,反而会抑制人体对病原体的对抗,如果用了激素药物甚至还会影响免疫功能的建立。


所以西医要不停的研究特效药物或者疫苗,药物如如抗病毒药,抗生素,疫苗如流感疫苗,新冠肺炎疫苗等。


而特效药或者疫苗又有许多未知的副作用,但如果没有特效药物或者疫苗,便只有束手无策,只能依靠人体建立自然免疫。




那从中医的角度出发,感冒属于邪气侵犯人体,邪气分为风、寒、暑、湿、燥、火。在中医里,常见的分为风寒,风热,气虚。


那么对应的,就有了温热药,寒凉药,宣发药,补益药等


温热药如桂枝,细辛,生姜,麻黄,紫苏用于温中驱寒,一般味道辛辣,对应治疗寒邪。


寒凉药如石膏,金银花,黄芩,黄连,栀子,连翘,蒲公英等,用于清热解毒,一般味道偏苦。对应治疗火邪,也称热邪,温邪。


宣发药如麻黄,石膏,用于驱散邪气。


补益药如黄芪,人参,白术等,用于扶助正气,一般味道偏甜。


而更细致的分类如暑湿,燥邪,风邪等等,就可以配合以下药物:


润燥药如款冬花,百合,沙参,山药,莲藕等,用于生津止渴,润肺化痰。


祛风药如防风,羌活,独活,桑寄生等,用于驱散风邪。


和解药如柴胡,甘草,半夏,生姜等。


祛湿药如茯苓,白术等。


都说中医治本,其实中医也可以标本兼治的,古时候就有中医学派,一为攻邪派,一为补土派,而传承到如今,中医早已博采众家之长,常有攻补兼施的方剂。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还是不太了解,下面便举例用一些常见中成药:



成分为:三叉苦、金盏银盘、野菊花、岗梅、咖啡因、对乙酰氨基酚、马来酸氯苯那敏、薄荷油等。



以上两种药物成分表里主要是清热解毒的药物,如三叉苦、金盏银盘、板蓝根、知母、连翘等,对应的便是风热病。西医诊断如牙龈炎,咽喉炎,扁桃体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等一系列红肿热痛等表现。


而对应风寒的药物如下:



这里如麻黄,桂枝,生姜,紫苏等药有温中散寒的功效,所以主治风寒感冒


而其中如黄芩虽然属于清热解毒药,但用在风寒的方剂里,是基于中医理论的寒热相生的状态。


当人体寒气太重,便会郁而化火,于是人体会出现发热的状态。而按西医理论,人体为了抵抗病原体,免疫力低下,会引起细菌入侵,引起咽喉炎,扁桃体炎等,反应在中医理论里是风寒感冒的不同状态。


同理如麻黄,属于温热药,且发汗散邪的药物,但用在清热解毒的方剂里,便只是保留了发汗散邪的功效,如:






气虚感冒,就属于年老体弱,或者自幼体弱多病的人群,极易感染风寒,便可用到补益药




其中含有党参,大枣,白术等药物结合温中散寒的药物成分,功效是补益气血,扶助正气,从而拔出寒邪。


那么这个方子对比前几方风寒药的重要区别,便在于没有麻黄,这是由于麻黄发汗,会损耗人体一定的正气,如果是体质虚弱,气血亏虚的人,便要避免含有麻黄的药物。


关于中医里感冒的风寒或者风热,如果中药用反了,不仅会加重病情,还可能迁延不愈。


那究竟如何分清楚风寒还是风热?其实中医是人体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论,可以根据寒热的性质来辨别。


如寒具有收束,寒凝的表现,寒症侵犯人体,会制约人体的热,多表现为无汗,畏寒,哆嗦,流清涕,干咳。


如热具有发散,灼热的表现,热症侵犯人体,会耗损人体的气血津液,使人口干,多汗,涕黄痰黄,如果热邪久久不散,就会红肿热痛。


而寒与热是对立且有可能相互转化的,因此服用中药,如服用三天无效,需到医院就诊,或者咨询医师,辨别药物是否对症。


其他的药物如:止嗽散,防风通圣颗粒,九味羌活颗粒,莲花清瘟胶囊,热速清颗粒,小儿肺咳颗粒等等,大家都可以依据寒凉性质,结合药物属性辨别药物是否合适治疗感冒。




写到这里,希望大家都可以对感冒有清晰的认识,平时着凉了可以不用惊慌失措。


谢谢观看,欢迎点赞转发,留言评论,谢谢大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秋冬季流感高发,中西医到底怎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