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的时间翻开了对的书——读《悉达多》
《悉达多》已经在家躺了好几个月了,前几天安排书单的时候莫名其妙把它安排进到了一月,翻开发现很适合当下的我。
新的一年做梦想清单、年度计划,给自己的2022年定性,也让自己有点目标去做点有意义之事,今年的关键词之一是“做自己”。朋友问我理解的“做自己”是什么?怎么样才是“做自己”?我说我不知道。我又尝试解释,或许是去做那些内心向往、迟迟无法放下的事,或许是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是走向愉悦的…
在过去的两年间,我开启了副业,遇见了很多很美好的姑娘们,我渴望向她们靠近,希望能跟她们一样优秀,但也曾被突然升腾起来的自卑感淹没,于是我把很多很多很多的精力都投入到去学习她们学过的东西或我羡慕的技能上,去看她们推荐的书,上推荐的课,逼迫忽略自己的喜好。猛地回头,发现有点丢失了自我。
转折点出现了挺久,一直都不想去面对与思考,前几日终于尘埃落定,只是内心仍有挣扎,几次交谈,渐渐释怀,再看这本书,有了副标题的感慨。
悉达多本是印度婆罗门之子,俊美年轻,他似乎过上了常人羡慕不已的生活:他早已加入智者的交谈,【所有人都热爱悉达多。悉达多令所有人喜悦。所有人都对他兴致勃勃。可是他,悉达多,却无法让自己喜悦,无法让自己略有兴致。】他学习了父亲和所有智慧的婆罗门的思想,而他依旧灵魂不安。他渴望寻找到内在“我”之源泉,必须拥有自己的阿特曼(书中注解为“真我,神我”),而这条路,没人能指明,没人认得他。于是他踏上了寻找之路。
他从只知神明和献祭的婆罗门之子悉达多,变成了林中的苦行者沙门,奇迹般地与佛陀和他的至高法义相遇,又告别了他们。他走入尘世,学习欢愉与做生意,变成迷失在欲望、权力、女人和金钱之中的富人悉达多,直至圣徒和沙门在他的心中死去。适时醒来,走投无路,堕入深渊,直至动了轻生之念,让荒淫且利欲熏心的悉达多死去,他死了,一个新的悉达多从睡眠中苏醒。他来到了当时步入尘世的那条河边,成为了一名船夫,成为了向河水学习之人。而尘世的生活为他送来了儿子,让他成为一名父亲,又承受儿子的离开,唤起了与父亲、亲情的牵绊,直至骨肉亲情的伤口风化,他的自我融入了统一之中…
薄薄的一本书,诗一般的语言,塞满了我的脑袋,以此梳理留在心中的那些痕迹。
——目标明确,意志坚定——
从始至终,悉达多的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地走在寻找真我之路,寻找安宁。几次身份的转变及选择,都是由他的目标与追求所决定,及时调整方法,曲折迂回地前行。
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日子我也不是没经历过,漫无目的的活着,每天就知道工作,很忙很忙,一天结束、一个项目结束,精神世界空荡荡,一天、一个月、一年都这么过去了,回想起来自己完成了什么,只剩下工作,其他的痕迹浅到足以忽视。
这两三年开始学着给自己制定年度目标、月目标,给自己立一个灯塔,跑得太过肆意时,回头望,还能知道自己偏离航线多远,还能找回正道。
——勇气——
每次的身份转换及选择都需要极大的勇气,纠错的勇气,放下旧我的勇气。
【意义和本质绝非隐藏在事物背后,它们就在事物当中,在一切事物当中。】从向外学习、克己,到对内探索,成为自己的老师,经历“轮回”,接受世界,爱它,属于它,一次次的放下与开启,都需要极大的勇气。他在让旧我不断地死去,让新我不断地到来。
这是我喜欢了大半年的一句话,【让旧我不断地死去,让新我不断地到来。】来自冯晶晶的黄种子年年度锦囊之一,像一颗种子一样,要发芽,要长成花或者长成树,都要先放弃种子的身份。我对这句话、对这个解释烂熟于心,但我却不知如何践行。看完《悉达多》,我想,他很符合,也给了我一点提示:坚定地走在寻求自我的道路上,去找寻对自己的定义,对未来生活的定义。【旧我】是我已走过的路,做过的尝试,或许已取得成就,或许很舒适,或许是他人所羡慕的生活,比如他人眼里的好工作,比如花了钱和大量的精力考取的证书…要么,在【没了可惜】的情绪中不可自拔,要么放下,即为新生…【新我】便是放下这些“光环”或沉淀后,更加清晰地知道自己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再一次追求,或许是完全推翻,在一个新的领域的重头开始,再一次的持续深耕、全力以赴,或许是在认知上的迭代升级,甚至可能只是生活习惯的细小调整…
悉达多的勇气里,还有一点很戳我心,放下人际关系的勇气。
告别父母、告别沙门长老、告别佛陀和从小到大的好友乔文达、告别尘世爱人迦楼罗,也接受了与儿子的告别、与船夫瓦酥迪瓦的告别。
看到悉达多与乔文达告别的那段时,我是有点惊讶的。乔文达从小陪伴悉达多修习、成长,是【最爱他的人】,陪着他步入林中成为沙门,放弃自己的婆罗门之子的身份。他们一同经历了沙门的苦修,一同聆听佛陀法义,当乔文达皈依佛陀时,悉达多说,“愿你将这条路走到底,愿你寻得解脱。”他坚定地道了别。他坚定地选择了分离。这种坚定和毫不犹豫让我惊讶,他的坚定来自于他知道自己要走什么样的路,这种坚定也是我所寻找的。
昨天学到了《论语》中的一句话: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有的人可以坐在一起学习,但彼此的价值观、想法、观念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三观一致,但未必可以站在一起干一件事;有的人可以一起做事,却不能与你共享未来蓝图、愿景。悉达多与乔文达便是【未可与适道】吧。
都说每个人生命中遇到的人有限,总会有人来,就有人要走。点头之交的离开没什么可惜,最难的是与曾经陪伴了彼此很长时间,或共同经历重大事件的人渐行渐远,直到最后成了点头之交,甚至成为陌路。
《被讨厌的勇气》也提到一个很重要的点即为摆脱人际关系的束缚。为了融入某个圈子,为了和某些人做朋友,去迎合他们的喜欢,为了世人眼里的【我】,做着违心的事。放弃这些,去接受喜欢与不喜欢,接受身边人的来来回回,专注于自己身上。
如今,我认为好的状态是:你来,如果可以同行,那么一起前进,你走,关系后退一步也顺其自然,不强求对方,更不勉强自己。有勇气去放下人际关系,有勇气去持续追寻自己。
念念叨叨2k多字,在写的时候也不断地尝试剖析自己,让读过的书留更多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