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家格言》而想到的《松树的风格》
梁漱溟先生说:何谓“自由自在”?人的一切牵掣顾虑解除而充分有了自己。何谓“全心全意”?人投入于更大的生命(大于个人生命的社会生命)里而仿佛没有了自己。反之,则是时时被利害所牵,念念做自我打算地被迫生活着。
我想,这也正是很好地诠释了松树的风格。三月末,晓东老师就让我们重读陶铸先生的《松树的风格》,这周连续三次共修,都在流泪当中倾听着,因为每每都在对照自己,相比那些甘愿于做出自我牺牲的英雄和烈士,自己是否做到了像松树那样“要求得甚少,而给予人的甚多”。
“心大了,事就小了;心小了,事就大了”。我们每天精勤地修学,是为了什么呢?如果心量“总是那么一点点”,抱怨,烦恼自然如影随形。
这次疫情之后,听到不少人反应“再不开学,神兽脱缰”…家里俨然已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次南宁书院【书里】读书会启动共读《朱子治家格言》,首先,什么是“家”?过去的“家”和现在的“家”的概念是一致的么?在我看,一个完整的家是要“上有老,下有小”的。文化的接续需要“上效下达”。现在的家庭已多是夫妻带着孩子的小家结构,老人和孩子多不生活在一起。这样的家是不完整的。正所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啊!
“孝”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孩子不看你怎么说,看你是怎么做的”。记得说到和家婆妈的相处,我家小婶子说过,“你自然说得轻巧,换你来朝夕相处看看。”(在此致以感谢,感谢他们和孩子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有他们的陪伴照顾我们才得以安心。)
因为父母晚婚晚育生下了我和弟弟,因此便形成了父母高龄而孩子尚小的局面。因孩子上学,迁到小小的学区房住,过起了三口之家的小家生活。于是,每个周末对我而言便是极珍贵的,除非是为了大家的书院活动。实在是看到父母年纪大了,能陪伴父母身边的时光都是珍贵的。包括外出旅游,只有带上父母,这个时间才觉得花得值,自己也才游得安心。而带上父母参加的初级班,中级班,那才更是充实饱满的。遗憾父母年纪日长,母亲眼睛渐看不清,总担心和我去上课是给我增加麻烦,加上老人家信守承诺,一旦进课堂,便觉着上着课出来是会影响课堂的,所以第一次上课,有一堂课六个多小时,老父亲就这么坚持着。我能够坚持着做一些事,我想就是因为父母这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吧。
对于长期与父母远离,又是独生子女的家庭而言,疫情期间,没有事业工作可想,松散之后就是散漫和散乱,夫妻满眼皆是孩子,俨然自己的喜怒哀乐皆以孩子的表现为中轴了,明的暗的层层施压下,怎不来个“习气大爆发”呢!
与其问“我的孩子怎么了”?不如问自己“我在这个疫情期间进步了什么?”“我的父母好么?”…老师常说:孩子忤逆必从自己亏孝去着手。把孩子当做“小祖宗”供着了,哪里还有“祖宗护佑”?!
再有就是“对自己要求甚少,而对收获/结果期待甚多”。“我该做的都做了,为什么孩子还是这样?!”是按照原则立场“该做的都做了”?还是按照自己知见习气“该做的都做了?”——按照《大学心法》第三条“愿意为所有的事情负责任”,细品!
有一点很重要的,我确定自己是一颗松树吗?我确定自己要做一颗松树么?松树的种子无论落在哪里,都能顽强地乐观地向上生长着,也无论他人怎样对待自己,总是无怨无悔地奉献着……反观自己,是只做了一棵嘴上的松树?还是其实自己满心想做婀娜多姿外表堂皇的杨柳,或者饱食暖衣逸居的桃李?读了很多经典,如果不力行,经典也是一层外壳——不过是增加了“严以律人,宽以待己”的砝码罢了。
若确定、决定做一颗松树,断不会培育出一株桃李!
在养育孩子最初那七年,因为自己经历了艰难的创业时期,便极尽所能地让孩子沉浸在桃李的芬芳中。再后来学习了经典,又拿起鸡毛当令箭,反其道而行之!
现在想来,任何一颗种子种下,即便确认种在正确的土壤里,也需要耐心去浇灌,特别,假如他/她要像那一株守护黄帝陵五千年的松柏!
欣赏汪师兄说的那句话:我用十七年把他养成这样子,相信我也能再用十七年让他长成他该成的样子。
孩子成为什么,关键是我(父/母)要成为什么!
心量和眼光,来自于心中装下的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一族人还是众生;是看见今天还是十年,百年,千年…
而看见的能力取决于活在当下的能力!一即一切,自主的心是能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散乱、昏沉、抗拒换来的必是散乱昏沉抗拒的果,“一切在用功中解决”真实不虚!
在“大家”和“小家”中需要取舍么?当自己心力不济的时候。
从《松树的风格》联想到的,根本不存在因为“大家”而影响自己家庭和谐的事情。如此就不是真的在“为大家”,还是为了满足自己那个“小小的我”的成就感,虚荣心罢了。真诚支持他人,一定能成就自己,成就自己幸福的能力。如果心都装得下“天下”了,为什么装不下自己身边那几个人?因为时时“有我”,处处还是“为我”!不以利为利,就为名!为权!为其他……都是米缸,求清静求解脱也是一个米缸!自己深陷于这个米缸笑他人在那个米缸……
没有我也就没有了米缸。
从生活的点滴下手,处处是修行。
欢喜度过《治家格言》读书第一周:
本周治家实践检视: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每天4:20晨起,4:30开始静坐——“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常对照《治家格言》检视自己。
许多人为什么不能早起?因为无事可干,或者说,没有值得早起的事情可干。大学心法人为什么能普遍做到?因为发现了早起能做对自己生命有价值有意义的事。
→卧室大清理
重新整理衣柜;年前收拾整理说要放进“大熊猫”的旧衣服,终于打包送到了楼下;其中几件因为久放未穿而有发黄的衣服,打算清洗好后送给需要的人……
→孩子从周一开始坚持叠方块被;晨跑;承包家务;发现读《治家格言》是普及正确生活观的好契机,孩子一边读一边许多的“为什么”……
下周改进:
→孩子们开学在即,为保障禅修家庭两不误,早起时间调整为4:00,4:20开启共修,6:30结束。
→为提高功课质量,在“布施、持戒、忍辱”上下功夫。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第一周持续五天做到22:20前早休(除上中级班期间外,应该是这二十几年第一次)。
→持续七天做到微信时间控制在4小时之内
这个过程体验到《治家格言》简单中的大不简单!一个“早起”,一个“早睡”,真实反应了一个人“拿得起,放得下”的能力!过去做不到早睡的原因皆属“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比如无目标地浏览手机,看新闻,看朋友圈等,特别晚上看的多是既不紧急又不重要的东西!
下周改进:
→制定每天看群时段,在这几个时段关注群消息,回复回应群消息;
→有需要及时回应的事情,直接打电话,避免等待耗时;
→新闻就看《新闻联播》和央视播报,国家不关注的我亦无需操心!少看小道消息,培育一颗道心,有正见自然有区分能力,有看见本质和未来的能力,以不变应万变。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在《大学心法》浸泡了八年,相比八年前每月动辄几千上万的保健品护肤品开支,现在已是精简至极!但和先生相比,进步的空间还有很多。每周一到四,先生去厂里驻守,可以连续几周,每晚都是清水面还乐在其中,我却至少也要搭个西红柿搭点青菜红红绿绿才能吃,从颜色选择上,先生的修为就比我高了。还有,米要买贵的,杂粮要买有机的,蛋菜要买土的,什么都最好纯手工的……其实真正的美味和营养,在于一颗感恩的心。
→一直想为环保事业贡献一份力量。“俭”就是最好的环保。让物品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到需要的人手上去。建立一个或加入一个交换空间群;
→为什么塑料袋屡禁不止?→不方便!没有方便的替代品!如何设计一个方便携带,方便使用,方便清洗,又是从塑料制品循环利用的环保时尚的产品呢?并且还能做成一个宣传文化的载体和产业。(以此周记铭记此想法)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人生最大的未雨绸缪,就是“向死而生”!
在我看,对于事业繁忙者而言,“早睡”就在检验“死的能力”。与其到时不得不放下,不如先把每一个今天活出来!
→列出每天《时间清单》,平衡健康,家庭,事业,道业。
自奉必须简约
先从着装入手。
简约是简单中透出的自信和素养,不是不修边幅的随意,更不是油腻、拖沓和邋遢!
德兰修女一辈子就是三套衣服:一套穿着,一套晾着,一套洗着。
下周计划:实施“三三三着装计划”。
宴客切勿留连。
有缘的无需多说,无缘的多说无益;
不在生命成长上,都是浪费时间。
→定期梳理《时间清单》;每天六要事;做事讲求效率,适可而止。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
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父母给我身命之恩,我来到这个世界是肩负使命而来的,若不珍惜善用“身”这个法器,在此生生长进步这个生命,便是对不起列祖列宗!
如何让“身”这个“器具质而洁”?保持原来的质朴和纯粹?一方面对这辆车当善加使用和保养,加油加六至七成即可,满油容易加重前进负担;每天跑一跑,就像这次疫情,车停在车库将近两个月,差点就打不着火了;切忌跑到底油报警的程度;该定期保养(初级班、中级班)时要及时去清理卸载、重装系统……既然在天地间行走,便要顺天而行。
“病是吃出来和懒出来的”,一个字——贪!最喜中级班——细细咀嚼,食物的本味尽在其中,很少的食物也足以提供一天的能量了。
行动:
→清淡饮食,素食,少食辛辣;
→尽可能做到过午不食,前提是沟通好父母,让家人放心;
→每天运动锻炼>30分钟
→提前设计好一周食谱,准备好食材,照顾好父母的饮食。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买了几套房,但还是住在最小的房里。特别学习了老师家“餐桌当书桌”的做法,即便小房子,也有几乎不涉足的地方,如此看来,“华屋”是装点给人看的,不是自己需要的。
现迫切想做的,是如何能接四个老人一起住……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是“山居”?还是“都市”……
第2周:
1.如何承传孝道,继往开来?
2.为什么结婚?什么是幸福的婚姻?
3.如何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关键?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