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
今天听了韩园长关于读书的故事,让我看到了一位具有人文气质、有内秀的幼教人,是如何将文化、情怀融入到园所设计中的。看到了一位爱书、爱读书的园长是如何带着老师、孩子及家长读书的。韩园长引领女儿读书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那样的润物细无声,那样的无为而治,让环境引发孩子读书的兴趣。
DAY2
听今天的序言,体会到的第一个关键词是“利他”,这是一本建立在利他精神上的育儿书籍,是为老师和家长答疑解惑的书籍;是建立在诸多案例基础上的有理论又结合实践经验的专业育儿书,让我立马在心里种了草。急切地想去听更多的内容。
另外一个关键词就是,教育并非“如我所愿”而是“如他所是”,这正应和了我们新雨星空幼儿园国学馆的“如是”二字,这应该是每位幼教工作者,甚至家长,时刻需要铭记于心的教育理念。
DAY3
在教育中,孩子是主体,教师是协助者。正如蒙奶奶所说,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成人不能替代孩子去成长,孩子只有亲身去经历去感受,才能将技能、知识等内化到自身。所以,放手让孩子自己来,让孩子跟随内驱力顺应自然成长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吧!
DAY4
小米与小猴子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幼儿园的一位小朋友,总是抱着一只小熊,班级里要抱着,户外抱着,吃饭抱着,睡觉也要抱着。家长为此很是担忧焦虑。今天听了小米的故事,让我找到了应对的方法,不过度关注,可以利用小熊对孩子进行正向引导。
分离焦虑每个孩子都会出现,表现各有不同,经过一段时间都能化解,反而是家长的分离焦虑,给孩子带来了负面影响,所以这本书很适合家长朋友们来听,只有家园能够理念合一,才能创造出孩子成长的好环境。
DAY5
孩子的入园焦虑会表现出多种状态,生病是一种,哭闹是一种,无法和老师建立信任和无法融入到幼儿园环境中,也是常见的反应。很多幼儿园在入园季都会或多或少发生以上的状况,这些情况和家庭环境和孩子家庭成员的状态有很大关系,每个家庭都有它独特的氛围和对孩子养育方式,因此孩子就表现出不同的状态,正是因为孩子具有吸收性心智,才会如此。
因此,孩子入园时,父母或者爷爷奶奶,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焦虑不安,要信任老师,老师有专业知识有方法来应对孩子的焦虑并适当引导孩子。如此孩子才能顺利度过分离焦虑。
DAY7
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和谐的夫妻关系和欢乐的氛围能够给孩子建立足够的安全感。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父母吵架给我带来的恐惧心理,导致如今安全感缺失,这是来自于自身的深刻体会。
在幼儿园,也看到很多这样的孩子,但程度不像萱萱明显,表现方式也不同。解决萱萱问题的入口,首先要从家长开始,父母用心听取幼儿园给予的建议和方法并执行,是萱萱改变的基础。
萱萱的故事让我很感动,一个用心的幼儿园,不单单是来帮助父母照顾孩子教孩子知识的,更能够透过孩子发现家庭问题,帮助父母成长,帮助父母更加了解孩子,懂得更多的育儿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还帮助父母解决了家庭问题。
家园共育是每个幼儿园的课题,案例中的幼儿园针对萱萱的问题做出的一系列方法,表现出幼儿园的担当与用心,以及他们在家园共育和家园沟通工作的成功,为更多的幼儿园提供了范本式的案例和模范作用。
DAY8
悦悦被“体罚”的经历,给悦悦和家长带来了伤害。所以,悦悦家长为她换了另外一家幼儿园。但是曾经的伤害造成的心理阴影如何去除呢?在这里,云飞老师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寻找正面意义,让孩子学会面对挫折。
生活中总会有太多的挫折、不公平的事情发生,要如何面对这样的事情发生呢?悦悦被罚事件是一个挫折,我们不妨把它看做一个教会孩子面对挫折的契机,提高孩子的炕挫能力。
家长首先要正面问题,足够的信任新园所的老师,孩子才能从家长的态度中逐渐从以前的事件中走出来,和老师建立信任,很好的融入到环境中,其间,孩子也能学会如何分辨人。
育人亦是育己,案例中悦悦面对的问题何尝又不是我们成人也要面对的问题呢?当因一些挫折和不公平的事情困扰我们的时候。正如韩园长所解析的,首先学会去面对,先以解决问题为先,然后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发泄口去发泄负面情绪。接下来的深入思考要我们从中找到正面意义,勇敢的继续前行。
DAY10
拥有自我意识才能形成独立的人格。让我回忆起儿子小时候的这个阶段,虽然有些模糊,但也印象深刻。
1、物权的建立,那时候儿子分清妈妈和奶奶的鞋子,而且不允许奶奶碰妈妈的东西。这让把他放在心尖上的奶奶有些伤心,如果当时奶奶知道孩子这时正处在自我意识建立的阶段,也许,就不会难过了,他会因为孙子的成长而感到高兴。
2、这让我想起我们新雨的CPE家长课堂《爱孩子要从懂孩子开始》,如果不懂孩子,就不会理解孩子的一些怪异行为背后的秘密,也许就会因为固化思维给孩子贴标签。比如处在自我意识萌芽阶段的孩子,会对“你的”“我的”分的很清,会不愿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物品,甚至还会管其他小朋友或者亲人的物品等等。这些行为很容易被成人定义为自私、小气等概念 ,而真相确是,孩子根本没有建立那些自私、小气等带有色彩的词语,他仅仅是处在自我意识的敏感期。
DAY11
今天的案例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些事情,也不记得那时候是几岁,经常一起玩的小伙伴就被我家婶子看到多次拿别人家的东西,后来长大后很正常,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偷到行为。想来那时候也正是处于案例中孩子的这个阶段吧。
1、当孩子出现这种现象的时候,千万不要上纲上线给孩子就冠以“偷盗、偷吃的罪名”,这样的强化与过度定义,会使孩子在内心就自以为就是做了这样的行为,反而更加激起孩子如此做的欲望。
2、这样的行为偏差要如何导正呢?正如案例中老师在分析中给的建议一样,首先老师不要反应过度,要自然的给予引导,告诉孩子幼儿园的物品,是小朋友们共同使用的,不允许放入自己的口袋或者书包里。
3、同时要与家长沟通孩子在家的情况,通过家园配合来调整孩子的行为使之步入正轨。
4、家长对于孩子饮食或者某些方面的控制切记过度,比如案例中的多吃多占,或者不允许孩子玩一点点游戏。有时如果家长过度的限制孩子,在以后的某个阶段孩子可能会行为反弹的现象,也就是你越是不让孩子做什么,他越是对这件事情感兴趣,在你看不到的时候,他会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去偷偷做这件事。
DAY12
今天的案例相信很多年轻父母都有同感,追着孩子吃饭,大多发生在孩子奶奶、姥姥身上。长辈们对于孙辈的爱真的是无微不至,恨不得包办孩子所有事情,我们理解长辈的这份爱,但是这样的行为会阻碍孩子形成独立人格。
父母在和长辈沟通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首先共情,理解他们对儿孙的爱,然后再讲讲孩子自己吃饭穿衣的好处。
DAY13
人这一辈子一路走走停停,停下来抬头看看路,总结反思,就像今天的座谈会,是对前面读书的总结和自我反思。听了韩园长和几位嘉宾老师的深度剖析,发现很多孩子出现问题时,其实是家长的问题,是成长环境造成的问题。成人必须反思,因此家长教育很重要,家长的自我成长很重要。
DAY14
1.权利与义务是一对双胞胎,当我们享受一定权利的时候,我们就会有相应的义务。比如,在家里,孩子有吃饭的权利,也就有帮助妈妈做饭的义务。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这种意识,才能让他长大后,能够拎得清自己的权利与义务。
2.自由与责任是一对双胞胎,作为一个蒙氏老师,我们都知道,蒙氏教室里的孩子是自由的,而这些自由是规则内的自由。就像我们大人的社会,公民有公民的自由,但是我们不能违反规则和触犯法律,否则你将失去你的自由。在蒙氏教室里也是一样,一份教具一个小朋友已经操作了,零一个小朋友想操作,就必须等待或者征求小朋友的同意,才能一起玩。操作完教具,必须把教具收好,放回原处,这是小朋友的责任,以方便其他小朋友的使用。
3.关于孩子遇到困难帮还是不帮的问题,这要看困难的程度。如果孩子跳一下脚就能做到,那么我们给予鼓励就好。如果对于孩子来说难度太大了,那就给以适当的协助吧。孩子战胜困难的过程,是孩子提升自信和抗挫能力的过程,是他成长的机会。我们不能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他总要学着自己长大,来面对自己的人生。
DAY15
如我所愿?还是如其所是?这是父母在育儿过程当中始终要面对的一句话,答案当然是要如其所是,孩子不是父母的复制品,他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他是与众不同的。
1.你真是个“听话”的“好孩子”,这句话在中国的家庭中真的是太常见了。小时候家里来客人了,孩子被喊过来唱个歌,孩子顺从地唱了一首歌,被七大姑八大姨夸奖一通“好孩子”。如果孩子扭捏不想唱歌 ,则会被父母斥责,没出息。
家里有小客人来了,玩具要与小客人分享,零食要分享,“听话”的孩子尽管很是心疼小弟弟手里正在使劲摔的小火车,但是,只能含着眼泪委屈的保持着好孩子的形象,孩子内心那个成长起来的“自我意识”的小苗一再的被打压。
久而久之,孩子习惯了做大人眼中听话的好孩子,习惯了外在的指令。内在的自我却被磨没了,他的内心匮乏空洞,他的价值感来源于外在的认可。这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而同样的事情却一直再发生。
很庆幸能够和全国博苑的家长和老师一起听到这样的案例,能够为自己的育儿模式敲响警钟。
2.案例一中频繁要去老师家的宝宝是因为缺乏关注吗?不清楚宝宝家里的情况,如果有这方面的原因,希望家长能够多多关注陪伴孩子。另外孩子也可能处在社交的敏感期,所以特别热衷于去老师家,家长也可以多带孩子到其他小朋友家做客,满足孩子对于社交的欲望。当然要真实的和孩子说明,去老师家或者去小朋友家做客,需要在对方家里方便的情况下才能去,否则就会打扰到对方,这是社交所必须遵守的规则,也是礼仪。
3.在这个案例中我还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老师很难于说出“拒绝”,这是否与老师小时候的教育有关系呢?在蒙氏教室里,孩子如果不想和另外的小朋友分享教具,是可以拒绝的,可以说“我不想和你一起操作,你等待一会,或者去操作其他工作吧”,孩子如果不想分享,也是可以正面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愿的。我想如果这位困惑的老师小时候上的是蒙氏幼儿园,就不会发生这样的困惑吧!
DAY16
正如文中所说,语言暴力相较于其他暴力更晚的被我们所意识到,然而它的危害却更甚于其他暴力。很容易造成孩子的懦弱与胆小,避免语言暴力,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我们和孩子之间是平等的,内心有尊重,语言就会平和,沟通也就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