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摸鱼了吗?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枯燥的日子常常都有

而生活的乐趣却在慢慢减少

面对变化快速的社会

面对工作学习上的压力,焦躁

种种负面的情绪交杂融合

大脑充斥着繁冗的信息

负担过重,最终积劳成疾

近日,清华大学校内网课平台上出现了一门《摸鱼学导论》的课程,据了解,这门课旨在让同学们得到“摸鱼小技巧”“提升幸福感”并且没有期末考试。

截至目前,已经超过1000人选了这门“摸鱼”课。

会摸鱼也是一门技术

“摸鱼”是一种戏称,即俗称的偷懒、开小差之类的意思。乍一看清华不愧为国内一流的高校,学生们天马行空、自由发挥的殿堂,在享受优质教育、优美环境之余,还可突发奇想,自由开课过一把教授瘾,连“摸鱼”行为,也能登上学术的最高殿堂,实在让人感觉有些匪夷所思。

也许有人会问,他们是否过得太过舒适,闲来无聊搞“恶作剧”?正儿八经的学术课题不好好去钻研,竟然堂而皇之地传授起“摸鱼”来,这算不算不务正业,或者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再者说,“摸鱼”虽不便示于外人,但“摸鱼”行为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不少人还或多或少实践过,这还需要教?有何开设的必要?

实际上,开设“摸鱼”课的同学,并非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或者是搞“无厘头”,他们创立课程的同时制作了教学课件,并就“课程介绍与说明”的部分,阐述了课程性质、课程目的、课程作业与考核方式等,显然是有备而来,且做了充分的准备的。至于开设的必要性,显然是十分迫切的,在我看来,“摸鱼”课探求的无非是工作与休闲、奋斗与幸福之间的平衡。

清华教授彭凯平表示,“摸鱼”并不意味着“不想努力”,而是学生在高压下的调侃和自嘲,是释放压力的出口,“这是一种反抗,一种辛酸,一种正义。”反应的是当下年轻学生普遍存在的焦虑、烦躁和抑郁情绪,在这背后,是更复杂的社会历史变迁下的一代人。

近年来,有许多优秀的人因种种原因导致抑郁,由于学业工作上的压力,同行间的竞争,消费不断的增长,生活过度的重担,人们的心理抑郁的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当前社会中的青年人,全球15岁-35岁的年轻人患抑郁症的比例在10%左右,但中国学生的心理抑郁跟国际水平相当,中国年轻人的心理情况仍然不是很理想。在人才辈出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明显,巨大的落差导致人与人间的互相伤害,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内卷”。

如此,便衍生出了摸鱼。

看到“摸鱼”你会想到什么?“带薪难过”“带薪神游”“带薪办公室楼下放风”……对于学生来说,"摸鱼"可以让他们在昏昏欲睡的课堂提起精神,"摸鱼"才是推动学习的动力。有网友总结了"摸鱼"的三种境界:动态"摸鱼",指爱好移动,总是要喝喝水、溜溜食的人;静态"摸鱼",适用于距离领导或老师太近,不方便有大动作的人,修炼至这个境界就无法让人通过动作识别出你的状态;还有无摸胜有摸,即向ddl(截止日期)低头,提升效率以留出更多时间摸鱼。

有数据表明,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长为6至12分钟。因此,搭配适当的"摸鱼"行为,对于提升效率还是十分有益的。

当然,美好生活要活出意义感,看到一汪水,联想到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就是意义感。

摸鱼≠偷懒

简单直白的偷懒人们一学就会,但是人们在偷懒的时候,生活也正在被偷走。有准备有思考的"摸鱼"才是可取之处。适当的"摸鱼",可以平衡人们对生活不满的焦虑,拥有良好的心态,正确的思想,才能事半功倍,迎接更好的人生,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学会"摸鱼",学会劳逸结合,更充分的让工作与生活融合,快乐之余又能收获经验,实现自我。

山理工学子们,注意啦

小“摸”怡情,大“摸”伤身

摸鱼要适度哦~

你还有哪些关于摸鱼的趣事

可以来评论区分享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今天,你摸鱼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