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功课:诚于己

今天学习王阳明先生的《答欧阳崇一书》中 ,让我们看原文:

欧阳崇一给先生来信说:“人情机诈百出,御之以不疑,往往为所欺,觉则自入于逆、臆。夫逆诈,即诈也,臆不信,即非信也,为人欺,又非觉也。不逆不臆而常先觉,其惟良知莹彻乎?然而出入毫忽之间,背觉合诈者多矣。”

他是说,人心狡诈变化多端,如果不事先预防怀疑,往往会被人欺骗。但要事先去觉知的话,又会陷入事先猜测别人会欺诈我的“逆诈”和臆想别人对我不诚信的“臆不信”中。欧阳提问,如何才能,做到不逆诈,不臆不信,而又常常先知先觉,是不是只有良知到了莹澈的程度才可以?

先生给予的回复是:孔子教我们“不逆不臆而先觉”,非教人以是存心,而专欲先觉人之诈与不信也。以是存心,即是后世猜忌险薄者之事,而只此一念,已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矣。不逆不臆而为人所欺者,尚亦不失为善,但不如能致其良知,而自然先觉者之尤为贤耳。

孔子这么讲,并非是教我们要去存一颗先知先觉的心,一心想去先发现别人欺诈和不诚信的行为。如果在这方面用心,那属于无端猜忌,阴险刻薄的小人所为。有这样的念头就已经与圣人之道无缘了。

阳明先生说,想要避免被别人欺骗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修养,永远不欺骗自己的良知,永远真诚的相信自己的良知,永远致力于觉知自己的良知。让良知像明镜一样高悬于我们的心头,这样良知就能常觉,常照,任何东西在他面前无法隐藏其美丑。

事先觉察到别人的欺骗,或是不信任。并非是一件好事。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个问题,大约是两年前,我去外地参加一个三天的培训,把孩子托付给父母。回来的路上我很担心,父母会生气,假想他们不支持我,对我提出各种质疑,而我就事先针对他们可能提出的质疑,想出各种各样的回答方案。

我突然意识到,我自己在事先假想别人不信任我,反对我,设立对抗的局势。而这种对抗并非是事实,只是存在于我的脑海中,如果我继续准备下去,就会把这种对抗从我的自我预言转变成现实。无论有没有用语言表现出来,对抗的态度和身体姿势,别人是能够感受到的。

于是我立刻改变了这种想法,我开始预言父母一定会很支持我,他们总是期待我变得更好的,他们也一定希望看到我的改变。果然,当我做出了一切都会很好的预言后,回到父母家,父母只是简单的问了我前两天的学习情况,并没有我之前想象中会发生的横加指责。

从此以后,我改变了凡事做最坏打算的习惯,凡事与自己有关的事情都要做好的预言。

但是凡事往好了想也不全对,我曾经听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商人他遇到一个很好的投资机会,与人合伙一起投资一笔生意,就能大赚一笔。这个合伙人呢,看上去表现很好,总是很热情大方友善,但是这个商人的心头却总是有一股异样。不过这笔生意又实在是利润庞大,最后他决定忽视自己的感觉,继续和这个人合作。

一开始一切都进展顺利,直到有一天这个合伙人卷款潜逃,他才意识到当时心头的那股异样,是因为这个合伙人而发的。如果当时他没有故意忽视,而是有了感觉就去认真调研,之后的投资就完全可以避免损失。

所以说,要诚于己,诚就是诚实,诚意,诚心,诚于几就是要诚于自己的感受,诚于自己的潜意识,诚于自己的良知。永远真诚的相信自己的良知,永远致力于觉知自己的良知。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常功课:诚于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