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感受的惰性冲动力

那天晚上回去,舍友说要惯蛋;我不同意,说要学习。后来我就杵在那装做学习的样子,我很清楚我自己处在学习与游神之间。后来因为意识到这样的情况在浪费时间,所以尽量在克制自己玩的欲望。然而分吹草动还是逃不过我的法眼,一舍友说:“某某某,给你看个视频超搞笑,我发群里了。”后来他们接二两三的点开看了,还不断发出了魔性的笑声。我差点儿从床上跳下去,拿起手机想见识一下;结果还是因为装模作样所获的称赞感迫使我坐在那,做的好好的。

对于及其敏感的我来说,这下我又面临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他们做什么我就会不自觉的去模仿?因为从众吗,那也不对啊,我一项不是很喜欢群体的啊?但是因为我需要背书的缘故,这问题就又搁置了。直到最近,我们宿舍掀起了一股学习热潮,虽然没撑过一天。但是效果就像从中效应似的,迅速扩散,感染了每一个人。

到底是因为何种原因,我们变得喜欢模仿他人?我老师给我讲了些她小时候的事;后来我瞬间反应过来,我们缺少足够的乐趣。因为我们出身刚好是泡在电子设备的虚拟现实当中的,从小就丧失了对现实的美感。虽然它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取代我们的童年,但随之而来的负效应就是乐趣获得的不充足,大脑皮质还没发育成熟。

处在学生时代的我们,迷恋电子游戏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如果要说不正常,那么只有两类极端;一类是不玩游戏也不社交的;而另一类却是沉溺虚拟现实的。而我却时刻游离在两者中极端之间,总是用还有什么什么事情没有做来压榨我自己;可是一旦放假,就天然认为时间多的是明天再做吧,就这样游戏又飞起了。老师时刻调侃,你们大脑皮质还没发育成熟;不像我都看不上手游了。

仔细回想儿童时欢乐的时光时,却根本想不起来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情。以前总是在怀疑我是不是有个悲惨的童年,现在看来似乎我并不是最惨。还有一大帮人过着糜烂的青年生活,他们压根儿不知道何为真正的乐趣。现在似乎可以理解为嘛我会有那种冲动的欲望了。

就像缺少童年的孩子一样,活得并不充实;急需一种高效分泌多巴胺的介质起作用。在我的眼里,他们玩的王者荣耀是一种低端游戏;而却总有人玩的不亦乐乎。现在结果显而易见了,我们缺少充实感,缺少对生活的主导权。我哥曾经养猫的时候,我特喜欢去他家逗猫玩;可是时间长了之后渐渐发现养猫也是需要成本的,首先你得做一个合格的铲屎官,其次还要带它洗澡。就这样本来养猫的幸福感在我心里极具下降。此时的我对于猫已经产生不了多余的兴奋,只是当作他家的成员来看待。

所以对于我们身上这种兴奋冲动感,就需要不断解剖其副作用;通过产生厌恶情绪来冲淡兴奋。对于时间很多,先玩玩再看书这种借口;唯一的正解只能是列好各项时间必须做的事情驱赶心中“没啥事”的空档感。明明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却懒得去执行,这种内在冲动似乎还是惰性的呢。

明知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却也克服不了惰性自我冲动。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进一步感受这种非常懒惰的驱动力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我感受的惰性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