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为本

在孟子的思想中,民本思想是重要的一个思想,在推行仁义时,民的感受至关重要。如果王能在征伐之前考虑此事,那便是拥有仁义。

在孟子看来,如果一个没有得天道的王被他的臣子杀了,而他的臣子是为了推行天道。那么,此臣子并不算是僭越,而是"诛一夫",也就是杀掉了一个独裁者,可以使天下安定。如果君王推行仁义,就不是"一夫",那么,怎么样才算推行仁义呢?

这中间很重要的一个标准是以民为本。以齐国为例,齐宣王打胜了燕国,问孟子自己到底是把燕国划进自己的国土内,还是帮助燕国重新立太子,回到顺序。在潜意识中,齐宣王是想要收复燕国于自己的国土的,问孟子只是想找一个合适的理由。这也就意味着齐宣王是从霸道的角度考虑,他只想要扩张自己的实力。而孟子说"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孟子站在人民的角度来考虑,人民的生存大于个人王的权利,这也就是所谓的王道。

齐宣王是否要采纳呢?其实,齐宣王需要正当的理由的原因是为了不使其他诸侯有意见,燕国和齐国同为万乘之国,如果齐国真的吞并燕国,那么实力就会就会有很大的差距,他们可能群而攻之,这就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如果按孟子所说的方法,通过人民的喜乐来决定是否取,那么既具有正当性,可以说自己是替天行道。又可以不引来其他诸侯的功伐。

可是最终,齐宣王无法抛弃眼前的利益,最终选择取燕国。

后来,果真发生了问题。因为齐宣王的行为,所以导致各路诸侯的不满。齐宣王又问孟子怎么办,孟子的回答依然是"以民为本",只要推行"仁政",使人民很好的生存,并保留其文化,就可以成功。但是,在前面我们已经知道,齐宣王所考虑的是霸道,所以,齐宣王的问题就是他不想用仁政治国,或许是不敢大胆的改革,或许是懒,但还想要其他诸侯退兵。

其实,按正常的逻辑来分析,齐宣王应该采纳。如果推行仁政,就可使燕国的人民生存,那么同时其他诸侯就找不到理由伐齐,齐宣王可说自己是正义出兵,这件事就此解决。可是齐宣王并没有采纳。

紧接着这件事,齐宣王又以商汤灭夏桀,武王伐纣王,来举例,怕别人像灭纣王一样灭掉自己。而在此时,孟子给予了提醒,也正像我开头所说的那样,如果此时不以民为本,那么可能会让别人以正义的名义灭掉自己,这样反是"诛一夫",而不是坏事。

但是同时,"诛一夫"也面临着自己的利和弊,并不是完全好的解决方法。首先,利是很明显的,可以安定天下,使得很好的受到治理。但是同时,第一个弊就是这样虽然可以使国家安定,但是这就意味着政权的交替需要不断动荡,需要武力解决,反而不能使国家,其实从深层次想,还是因为治国太过依靠君王,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而第二个坏处就是每个人的认知不同,是否是得民心并没有一个很好的标准,所以有的人认为此政权是正义的,有的人则不认为此。从深层次想,依然是没有一个固定的条例来评价某件事的标准,这是仁政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那么这个问题到底如何解决呢?于当时来说,无法不依靠一个人来实现。所以只能随着社会的进步,来逐渐提出一个固定的约定。

你可能感兴趣的:(以民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