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张芸溪同学的家书回应

回应张芸溪家书:看到你的家书,那么多“不想”,让我忆其我的曾经。

几年前,我有过与你相似的纠结与痛苦,每天做事都需要消耗自己有限的意志力,经常感觉身体被掏空,就想来一场没有目的地的旅行,或什么都不干什么都不管,找个海滩晒太阳,吃喝玩乐享受人生。

辞职后的前三年,我每年都会留出一个月时间,什么都不做,一个人,背上包,在地图上任意画个圈,到那些可以让我暂时脱离现实,让我内心宁静的远方。

2017年,我一个人坐在昆仑山口,看着不远处的藏羚羊和成片的牦牛悠闲的吃草。

那一瞬间,“我”忽然跳出了身体,从第三视角“我”看到一个因为缺氧而大口喘着粗气,发型凌乱,皮肤黝黑,紧缩眉头的男人。相比高原土著动物,这个穿衣服的动物,着实可怜。

一瞬间,忽然意识到了什么。生而为人,不过是一个灵魂装进了一个有着更高智商的躯壳,若每天内心无法安宁,连动物都不如,我简直糟蹋人生。所谓的宁静与喜悦,和物理空间无关,它一直就在我心里,若做不到夫子的“随心所欲不逾矩”,一直紧锁的眉头会让我活得不如一直高原上的牦牛。

后来的一年多,我一直在问自己两个问题,我这辈子想要什么?为什么?

为了搞清楚这两个问题,开始和各种人学习,并不停尝试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因为想要找到人生答案并不容易。

我逐渐意识到,原来过去的旅行,不过是给自己找了一个看似合理,短暂逃避当下的理由,最终还需回归,必须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也就是活着的意义。

2018年读稻盛哲学,让我真正意识到“人生是一场修行”这句话的含义。我过去理解的修行是咬牙坚持、是忍受、是吃得当下苦,方为人上人。

而真正的修行,是用正念去做当下每件事,不带评判的觉知当下所有的“苦”。这些苦包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蕴织盛苦;以及我们常以为的乐境之苦即吃喝玩乐过度后的苦;以及人生无常变化之苦。

想要理解何为苦,唯有跳出身体,少一点对“苦”的评判,多一点觉知: 何谓“困”,何谓“疼痛”,何谓“虚荣”,何谓“愤怒”,何谓“疲惫”,然后对自己对自己说:“哦~原来这就是疼痛”;“这就是虚荣” ;“这就是苦”。

为什么说修行,只因为我理解的“修行”是人生的因,也是果,修行是手段也是目的。通过修行,净化灵魂,美化世界,通过修行,摒弃躯壳的欲和灵魂的业。

我们都不想的“早起,打电话,见客户,带团队”是什么? 它是我们修行过程中,赋予灵魂动力的燃料啊。带着觉知,燃烧掉一点“不想”,我的灵魂便纯洁一分。这个比喻,可能不是最恰当,但当下所有的“不想”,只是人欲层面的不想,这个我们都再清楚不过。

至于人生的终点,你早已立志,只不过没把它放在心上而已。怎么放在心上? 在《知行合一》里都有。

一不小心写多了,一起努力,加油。


附张芸溪家书:

2019.12.5日张芸溪家书

《和自己做斗争》--思

这么冷的天又要起床了,好困难,好想多睡一会。又要上早课了,坐不住啊。又要打电话了,不喜欢打电话啊。又要见客户了,不知道又被多少人拒绝。又要和伙伴沟通了,他们好难带啊。又要做业绩了,突破不了自己啊。又要读书了,读不进去啊。又要写分享了,写什么啊。又到周六书院学习会了,我能不去睡个懒觉吗。又要开招商会了,好辛苦啊。又要做团队建设了,好麻烦啊。又要出差了,我能不去吗....又要...我能...太多太多的事,每天都要和自己做斗争。

就像今天李永科老师分享的。内心动摇,不想做是“傲”和“惰”在作怪,每到自己面对选择的时候都有两个声音。一个声音是干,一个声音是好多个理由想放弃。

        前几天兰莹老师发朋友圈要敢于做困难的事,要敢于做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敢于舍弃轻车熟路,敢于打破自我形成的固定节律,敢于把自己逼上墙角。很有感悟,只有这样,才能够把自己从习惯和环境营造的惰性中解脱出来。

          你想干,会想办法,不想干,会找理由,所有的摇夺都是没有笃志力行!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所以才会每天和自己做斗争,如果不能修掉身上的劣根性,克服人性的弱点,在好的事情我也做不好。想想已经跟随书院学习一年了,还在和自己做斗争,也在思考自己还是没有真学,真改,真干,还是在走形式,学的都是表象,这是要改过的地方。

    感恩书院给予能量,感恩同学的相互砥砺。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给张芸溪同学的家书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