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和影》之实验教学反思

        《光和影》这节课我将其分为了两节课来上,第一节课主要讲了影子形成的三个条件(在教室的不同位置制造了几个影子,巩固学生对光源、遮挡物、屏这样专业的词汇的记忆和其作用的认识),引导学生自主得出光源的定义(能自己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并能辨别光源;然后我让学生在教室里制造影子,询问学生发现影子有哪些特点或是那些变化?探查学生的前概念,我发现两个班的学生都能说出影子的特点(长短、大小、方向、形状、看得见摸不着、有颜色深浅)有的学生实际上已经发现改变光源与遮挡物的距离,影子的长短大小会发生变化;影子的方向和光源方向相反,改变光源的方向影子的方向会变化。

      于是,根据对学生前概念的探查,第二节课关于探究影子长短、大小、形状变化规律的实验,我就将重点放在实验的设计、对比实验控制单一变量等方面的引导上。这学期,从第一单元开始大部分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这一单元也很多实验用到对比,教材中虽然没有要求这些实验是对比实验,但在实验设计交流中,我还是引导学生明白每个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不改变的条件,纳入对比实验中进行设计,使实验更加科学和有条理性。但是在讲改变光源照射角度对影子长短变化规律的探索上,为了只改变照射角度而不改变光源到遮挡物和屏的距离,我用到了量角器,他们都能理解原因,也发现改变光源照射角度,就能改变影子长短。当问到影子长短变化与光源照射角度的关系或者规律的时候,学生回答“照射角度越接近0度或180度,影子越长”,“越靠近桌面影子越长”,而我最终给出的结论是光源越倾斜,影子越长。我发现用角度总结这个关系,反而让规律不好描述,将其复杂化了。后来秦老师指出倾斜是指相对光源直射而言的,所以可以用直射和斜射来讲解,这样学生更容易将规律用语言描述出来。

        另外,我在课堂上让学生用总结出来的规律将影子画出来,但是学生无法动手画出来,或画的很奇怪,于是我示范了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画出长短不同的影子,我发现效果仍然不理想。课后秦老师告诉我,是因为我没有示范或讲解更科学的方法,编号是一种科学的记录方法。我们可以给不同角度的光源编号,然后再画出对应的影子。茅塞顿开,真的非常感谢秦老师对我的指导和帮助!我作为新老师还有非常多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

你可能感兴趣的:(《光和影》之实验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