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力量将战胜贫穷

文化的力量将战胜贫穷

文/美若黎明


我一直认为被爱是一种幸运,无论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而爱的表达,更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它是心灵的开关,一旦被激发,孩子幸福的种子便会被幻醒。

我一直坚信,家长是孩子的终身教师,为人处世的风格与生活方式都深深地感染着孩子。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便是最好的证明。

爷爷是个典型的文盲,思想意识都还保存在“毛爷爷”那个红色革命的年代,显得有点落伍。他一辈子都是以农为生,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个人凭借着结实粗壮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他没学过农学知识,却在农物种植方面显现出高超的技术。晨起而作,日落而息,是他的生活常态。长期的劳累使他在一打理完家务杂活后就鼾声大睡,根本没有时间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或者说,他根本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放养”是农家教育方式的常态,“棍棒底下出孝子”也来得更深入人心……我的父亲孩童时便是在这个文化极其“干涩”的家庭环境中草草地长大成人。

父亲十五岁就辍学了,自然是因为穷。第二年就去城市打工了,来到了深圳——这个早期的经济特区,成为了一名餐厅服务员。拿着微薄的工资,遭受老板的指责是父亲中年后与我分享的“黑历史”。以我的角度看,我认为父亲的青春是苦涩的,既没有学到充足的文化知识,又没有给青春留下一张照片、一点回忆的载体。父亲也是个木讷的人,特别不擅长表达情感。有一次我们父子聊天,谈到妈妈,我故意刁难他,笑着说:“爸,你有没有向妈妈说过一声,‘老婆我爱你’?”他回答道:“没呀!但是没有你妈妈的辛苦付出,也没有我们今天的生活啊!”说着说着,表情里便流露出一种深深地自责——到现在我都在解读,有一天我终于明白了答案:父亲在心里上认为自己很没本事,但是以他中年人的身份,在孩子面前,表面上更多是一种外在的坚强与男人的尊严。父亲没有什么远大的梦想,也没有装腔弄势的虚伪,但他希冀的幸福却是那么的朴实——一切都是为了家庭美满与阖家平安。在他的人生哲学里,老老实实当个普通人比花尽心思装腔弄势更有意义,所以是个劳工他就一定不会装成有钱人的架势,踏实地守好个人本分。这是我最佩服的地方,也深深地影响了我。

如果说父亲是爷爷的比较级,那么我就是爸爸的比较级。刘家三代,是越来越兴旺的,因为有文化的力量。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幸运的人,虽然打小儿家庭没有为我提供理想的文化氛围,但我的骨子里却有着文化的种子,也时常得到亲人朋友们的关心与尊重。但这颗种子来之不易,也注定要经历不少曲折。幸运的是,贫穷并没有扼杀我的好奇心与领悟力,相反地,让我得从父辈们的故事里总结出摆脱“草根”的秘方。以他们的教育方式为“反教材”,我会以自己的思考与追求,尽量使自己——在我这一代,家庭氛围有个转变。我期望的是一个书香门第、思维广阔、幸福美满的家庭氛围,可惜父辈一代不能为我提供。所以我小时候就特别羡慕起跑线比自己好的孩子。

一切都是要靠自己争取,这是农家出身的孩子共同命运。我常常思考自己为什么要与生活争取想要的东西,或者说竭力地创造机会——因为自己出身低。虽然现在的努力、未来的争取可能会遭制失败与挫折,但也大不了重新回到青春时那出发的状态。我没有父辈留下来的一系列“包袱”,只要遵纪守法,即使自己一辈子是“草根”,父辈也不会责备自己,但我的心是远方啊!我不甘心自己有大把的青春年华而不去创造价值,让机会偷偷溜走。我的青春应该是充实的,而不是干瘪的。幸福以其潜藏的本能幻化成亲情、友情、或是爱情的点点滴滴,我们就应该把他收藏起来成为永恒的幸福记忆啊!这是我从父亲的青春里反思的经验啊! 

深深的话我们浅浅地说,长长的路我们慢慢地走,这是我给父辈的心语。有了文化,才有了战胜贫穷的力量,幸福,也才洋溢得更刻骨铭心。

家族兴旺,这应该是每个读书人的共同理想吧!没有修身齐家,就想治国平天下,说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不是有点心虚了?

我坚信: 文化的力量终会战胜贫穷!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化的力量将战胜贫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