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悍刀行》的江湖究竟是哪里不行?

去年的武侠影视作品,可以说是乏善可陈,《天龙八部》改编被网友群嘲,《武当一剑》豆瓣评分才4.7。

年底上线的《雪中悍刀行》被一众原著粉寄予期望。编剧王倦,主演张若昀,腾讯与新丽联合出品,听起来像是在拍《庆余年》2,可惜豆瓣评分一直在5.8分左右徘徊,

还有不少原著粉冲过来打1分,作为大制作的武侠剧,《雪中悍刀行》的江湖为什么不行呢?


1 没有“武”的武侠

首先作为一部武侠剧,是一定要有武的部分体现的。但《雪中悍刀行》的武打动作,一直被网友诟病,看看张天爱的慢动作回放式无接触斗殴,让你以为在看科幻片。

而对武术招式的特写,也是同样的缓慢无力。

并且对转圈圈有蜜汁热爱,与其说是侠客在修习武艺,不如说是在跳舞。

对于这个问题,导演给出的答案是,为了培养观众的耐心。

尤其对张天爱的动作设计,导演的理解是追求的是一种飘逸感。

刘大喵觉得中华武学追求飘逸感也没错,但是慢动作并不等同与飘逸感,整个对打的流畅感和好的节奏把握才是打造飘逸感的诀窍。

如果说拿电影举例有点儿欺负人,看看2003年《天龙八部》里的打斗画面,至少比张天爱的慢飘逸要像武侠得多。

再看2017版《射雕英雄传》的黄药师大战全真七子天罡阵,运镜和动作设计都是吊打2021年出品的《雪中悍刀行》的。

感觉《雪中悍刀行》对于打斗戏份一直都采取迂回展示的方法。到了剑九黄挑战王仙芝的大战,完全变成了他人口述,连一个招式都没打。

所以说《雪中悍刀行》是武侠剧,很多武侠粉确实会接受不了了。


2 世界观过于庞杂

近年来能够创造出独特武侠世界观,并为大众所熟知的武侠作家还是只有金庸和古龙。

这两位的世界虽然截然不同,但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并且也能被广大读者接受。

金庸的武侠世界就是真实世界的平行空间,有庙堂之高,有江湖之远,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每一个侠客都是普通人成长起来的,通过对主角自我成长的刻画来输出作者的家国情怀。

古龙的武侠世界则是一个高度概念化的世界,没有朝代,也无家国。

侠客都是社会边缘人,不需要遵循道德标准,也没有获得社会认同的渴望,他们只忠实于内心的自我,不疯魔,不成活。

近年来的网文武侠仙侠作品,作者们通常都是借用金庸扎实的基础世界观来做设定,同时尝试塑造出古龙作品里性格极端的人物来吸引读者眼球。

当然创作能力肯定无法与两位业界大神相比,但学习借鉴之后肯定会让设定更加合理。

雪中悍刀行小说的世界观,本身就融合了热门的武侠仙侠元素。

但原著中的主角徐凤年,好色、颓废、傲慢、自我却在情节中逐渐发展成了为国为民有担当的北凉王,形成了一种古龙的角色掉进了金庸的世界里的拧巴,导致角色对情节推进缺乏人物动机。

到了影视剧里,虽然编剧努力的进行了调整,让徐凤年成为了一个表面纨绔,实则心怀天下,希望能消弭战乱,保护百姓这样一个角色。

很好的解决了人物动机的问题,但却又掉入了影视剧常规套路里。

为了显示生活化让徐凤年去偷红薯,对他闯荡江湖的生活却不留篇幅展开。

为了美就让美女穿一尘不染的白衣闯荡江湖。

主要角色领盒饭前为了赚人眼泪,告别就硬撑出大半集剧情等等。

这样的设置,其实和武侠世界观的设定都是比较脱节的,反倒让观众产生了有出戏的感觉,影响了世界观的营造。


3 精神内核缺失

《雪中悍刀行》的原著虽然有所有起点网文的缺点,但胜在真实,是作者真诚的自我表达和沟通。

肯定不完美,但是却能引发年轻读者的共鸣,有青少年对江湖、武侠的遐想和期待在其中。

可是到了影视化时,却因为专业团队,工业化的生产,去掉了原著中的真实与共鸣,只留下了主创团队对目标受众的猜测和迎合。

所以这部剧,拍摄手法是成熟的,演员是有演技的,整体宣发是到位的,但原著中对少年成长的探索,对江湖和武侠的期待和梦想却被消解掉了。

主创拼命的往内容里添加轻喜剧、权谋、武侠、仙侠这些观众可能喜欢的元素,迫切的想要讨好观众,结果没有一个做得出色,却反而失掉了观众的心。

其实《雪中悍刀行》面临的困境,是所有内容创作团队一直苦苦探索,寻求解决的命题。

成功的创作不具备可复制性,行业里有成功经验的创作者可以迅速晋升为专家,但却无法确保自己的下一次创作一定能获得成功。

专家和创作者的身份,从来都无法兼容,而艺术性和商业性也从来都是很难完美结合的。也许跟所有的市场法则,商业逻辑相比,不忘初心,才是获得成功的制胜法宝。


我是张十五,业余大侠,专业吃瓜。

关注公众号【张十五说】,带你从新鲜的角度解读武侠。

你可能感兴趣的:(《雪中悍刀行》的江湖究竟是哪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