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第三3.21/3.22/3.23/3.24/3.25/3.26

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八佾第三

3.2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宰我,即宰予。宰予字子我,这里是以字称。他是孔门二期生,为孔门十哲之一,长于言语。

社,是管国土的神。哀公问宰予关于土地神的事,根据宰予的回答,他应该问的是社主该用什么木头做?宰予回答说,夏用松,殷用柏,周用栗,周人用栗取的是“使民战栗”的意思。宰予的回答表明了他的态度,没有规定非得用什么木头,您想用什么咱就用什么。

孔子听了以后呢,批评这小子滑头,领导问你什么你就回答什么呗,非得扯三代之事干什么。“成事”“遂事”“既往”三个词的意思应该差不多,是完成的事,以前的事。孔子的态度是不评说、不劝谏、不追究。

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管仲是辅佐齐桓公取威定霸的能臣,是国之栋梁,一般都认为是“大器”,但是孔子却说他“器小”,颇有微辞。

有人不认同孔子的看法,理由是管仲节俭。孔子反驳,具体“三归”何指有不同意见,但都是说管仲多吃多占,很奢侈,与“俭”不沾边。

“官事不摄”,摄,兼也,是说每个官员各管一摊,不兼职,人浮于事。

又有人认为管仲知礼。孔子反驳,齐君有什么他有什么,说他知礼,那还有谁不知礼呢》

邦君指齐君。塞门指门屏、影壁、照壁。

坫,dian,4声。反坫,是招待外国国君的宴会上放酒爵的土台。

3.23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鲁大师,是指春秋时期鲁国掌音乐的官员。

孔子跟鲁大师讲他听音乐的感受:“音乐我是可以听懂的:刚开始演奏有点拘紧,放不开;继续演奏,放开了,声音就纯正、清晰了,余音袅袅,最后完成。”

3.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仪”是卫国边境上的小城。“封人”是管边界封树的小官。封树,是封土植树,以为界标。

仪这个小城一名管树的小官,口气却是不小,他想见孔子,还说大话:“凡是君子到我这个地方,没有一个我见不着的。”那意思好像是说,你不见我你就不是君子。这个人呀可能是好道,好君子这一口,也可能单纯是追星,是想以此作为四处吹打的凭借。

“从者”是指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的学生。从者进行了通报,并带这个人去见孔子。

见了之后,孔子并没有出来送这个人,说明这个人并不怎么受孔子待见,可能只是不得不见。见了孔子出来,还是说大话:“你们有什么好担心的?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老天将让你们的老师出来行教布道,宣传上天的旨意。”他对孔子倒是很推崇。

木铎,是带木舌的金属铃铛。古代使者出行,沿途要摇它。

3.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古代所谓“乐”既包括声音也名括器乐,还包括舞蹈,还有歌词即所谓诗。

春秋时期,最有名的古典音乐有六种,其中《韶》《武》最有名。《韶》是虞舜的音乐,《武》是周武王的音乐。孔子是古典音乐迷,这两种他都爱,但更喜欢《韶》。他在齐国听《韶》,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说《韶》尽美尽善,《武》虽好听,但并不完美。具体哪儿不美,怎么不美,有人说可能是武王靠征伐取得天下,总不如“禅让”那么合礼制。

3.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孔子看不过去的事还真多,居上位的人不宽容他看不惯,在行礼时徒有其表他看不惯,在丧礼上内心不哀痛他也看不惯。

2.00���"o��

你可能感兴趣的:(八佾第三3.21/3.22/3.23/3.24/3.25/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