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老头的高考历程

2020年7月8日,夜,21:45分

最近想通过看书来提升一下自己的思想境界、思维高度、净化一下自己的心境(说白了就是想提高一下自己的逼格),

经过几天的挣扎,终于下定决心,开始看书,但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人生中的除去上学和专业的第一本的书,居然是《曾国藩传》,近几年这本书似乎已然成了地摊儿文化,但一直不明白火在哪里,今天用时一个半小时将《曾国藩传》第一卷:京官时代(第一章:曾国藩的七次科举之痛),下面说一下我的感受:

此处不敢用看法二字,曾老头可是晚清重臣,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家,战略家,文学家,更是具有虎狼之师(湘军)的创建者

打开《曾国藩传的扉页》,第一句话:14-22岁,6次秀才未中

备注:清代科举制度:




秀才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呢?


不喜勿喷,嘿嘿

而曾国藩(曾老)相当于现在的高三高考生,且复读五年之久,诺是放到现在,我想几乎没人能坚持复读这么多年吧,按照我们北方的学籍的年龄来说,当你上到高三的时候,年龄差不多都在18-19岁甚至是20岁,复读五年,你自己算吧,可能发小的孩子都打酱油了吧,


但看到6次秀才未中这句话的时候,我就在想,到底是什么原因支撑着他,让他越挫越勇。

翻开第一章,开始阅读,才发现,曾国藩(曾老)并不是最牛逼的,他爹比他还牛逼:

父子双双去赶考,1832年的一个清晨,在湖南省湘潭县一个叫荷叶塘的地方,一对父子从一座普通老宅里缓缓走了出来,儿子曾子城(曾国藩改名之前的名字),还有他爹曾麟书,不是下地干活,是去考试,考什么考?、秀才!那年他爹四十三,可能是命运眷顾了他,也许是运气使然,他中了秀才!

说道这里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曾国藩的爷爷曾玉屏,年轻时,锦衣玉食、 策马奔腾,获得潇洒之际,一日,正在酒楼醉酒高歌,忽闻一老者教育孙子:他是荷叶塘老曾家之子,家里没几个钱,却整日浑浑噩噩,跑到城里装大款。

曾玉屏闻之,幡然醒悟,感觉自己活得挺牛逼,实则金絮其外,败絮其内,其大手感悟,卖了自己的坐骑,徒步几十公里回到家,,后来自述:吾少耽游惰,往还湘潭市肆,与裘马少年相逐,或曰高酣寝。长老有讥以浮薄,将覆其家者。余闻而立起自责,货马徒行

思是曾玉屏年轻时是一个纨绔子弟,每日穿着光鲜亮丽的衣服,骑着一匹好马,和一帮狐朋狗友出没于湘潭市的酒肆之间,终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不是放马追逐,就是睡觉睡到半天晌午。

之后,曾玉屏发愤图强,努力发展农业,每日面向黄土背朝天,甚知:知识改变命运,


积累家产后毅然决然的将儿子曾麟书送去读书,曾麟书也确实听话,每日锥悬梁针刺骨,刻苦读书,因为缺乏天赋,始终不得寸进,这也就是为什么一直到四十三岁才中秀才

之后老曾家将希望寄托于曾国藩身上,曾国藩就是他爹曾麟书读书的复制版,

后来在第七次乡试时,曾国藩遇到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一件事,因文章文笔尚可,但文理不通,主考官将他的试卷贴在榜上,以此告诫考生,不能像他学习,此处有点儿像高考0分作文,咋一看上去写的挺像那么回事,但词不达意。

之后曾国藩收集历年高考优秀作文与自己的文章的一一做对比,终于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原来不是自己不行,是他爹曾麟书的学习方法有问题(死记硬背),自己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是太规矩,,太注重文章的某个点,而缺失了贯穿文章的大局观和整体气势。

找到问题所在后,曾国藩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

在第二年1833年的乡试中,成功考取秀才,也就是在这一年,曾国藩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


一路高歌猛进,

中了秀才第二年,中举人。

此时曾国藩的内心激情澎湃,想要来一个三连中,这年秋天参加了进士考试,但他忽略了难度,考进士就像考重点大学的985和211,不光要靠实力,还要靠一小部分的运气,因此在接下来的两次考试中均为如愿


曾国藩并未放弃,一直努力,之后的一次考试中,终于中了进士,此年二十八岁,比全国进士平均年龄小了十岁,也就是在这一难曾国藩更名,由原来的曾子城更名为:曾国藩(国之藩篱之意)

之后参加朝考(也就是翰林院的选拔)

翰林院:相当于现今的中央书记处或中央秘书处,虽然官面上权利没那么大,但可以思考一下,现在你想求人办事,是不是得先过秘书这一关。

当时的翰林院选拔,必须的一甲(状元、榜眼、探花才有资格直接进翰林院)曾国藩是三甲,按照惯例或者正常流程是还要再进行一次笔试后再进行面试才能进入的,但曾国藩写的文章格调很符合道光帝口味,甚是喜欢,就这样曾国藩在仕途上取得了一个绝佳的转折点


此事传回乡里,各路人马前来跪舔。

艰难的科举之路塑造了曾国藩的越挫越勇的性格特点,也塑造了曾国藩独有的人生哲理:‘尚拙’崇尚笨拙

现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心也变得浮躁,所有的事情做起来都想走捷径,甚至不惜触犯法律底线和道德约束,然而曾国藩确认为: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意思是说:笨拙能胜过取巧,办事笨拙,时效长,但注重细节,靠得住。

拿学习来说,如果不是当初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一板一眼,规规矩矩的教他学习,他也不可能会有这么扎实的基础,更不可能厚积薄发

此章节给我的感受是,曾国藩年轻的时候,其实会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感觉自身没有优点,毫无天赋可言,但如果能够保持本心,不畏艰难,一路前行,就有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人生会有很多的奇迹,但奇迹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同时最要感谢的是他的爷爷和父亲,感谢曾玉屏的坚持,感谢曾麟书的执著

你可能感兴趣的:(曾老头的高考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