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杂感】对待美德,我们需要清醒

高一六  李文卉

  美德是我们现代社会所赞扬的东西。一个拥有美德的人,不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人们的爱戴与尊敬。一个自私,冷漠,麻木不仁的人,不论有多高地位,有多强的能力,都会受到人的唾弃与指责。可是美德,真的值得搬上这么高的位置吗?我们对于美德的追求是否太过狂热了?

      首先,美德是个在个人生活得到保障且社会环境稳定的时期才能大量产生的。人的内心得到了持久的满足,出于同理心,才会有动力去分割一点所得的东西,给予那些仍处在困境中的人。否则生存本能会像礼义廉耻烧的一干二净。当然,部分提早就接受良好品德熏陶的人除外。你看大草原上上演着的弱肉强食。在那些缺少水源的日子,动物们谨遵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用生命之间近乎残忍的竞争去换取生存的机会。你能在这种时候,在他们之间劝架,和它们强调人类所尊崇的美德吗?不能。但别忘了我们的祖先就是在竞争中取胜的那一方。我们的生存必然间接导致了部分生物的死亡。我们并不能指责原始人。因此,美德并不是在任何时间都适用。恰恰相反,在原古时期越是残酷的竞争,越能加快物种的进化,这才使得地球在短短几亿年间就有了如今身为“高等动物”的我们。

        然而我们人类,为这个残忍的世界创造了一种惊天动地的柔和的东西——美德。舍己为人的事迹被人们赞美,见义勇为的现象被人们传颂。这让人们不再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小世界不断聚集,拉长,延伸……每个人成为了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里的无数水分子,相互牵制,又相互扶持。

        相较于朝不保夕的草原生活,这种生活似乎更加令人类安心。说到底,是人们的欲望在不断膨胀罢了。因此,当那些危急情况发生时,人类会对帮助和拯救产生比一般的动物更大的期待,但期待一旦无法被人满足,便会转化为相同分量的恐惧——我们适应了被美德感染了的社会氛围,我们理所当然地将这种恐惧称为“无助”。因此,人们会指责那些麻木不仁的人,并不是因为愤怒对方的品行,而是出于对未知危险的恐惧。但渐渐地人们似乎淡化了这种恐惧,转而将他人的给予视为理所当然。这似乎简化了问题,减少了人类对自身能力不足以解决困难而产生的内疚。这种逃避真是聪明得过分。我认为,多一点恐惧反倒能促进人类科学的进步。而那些指控不让座的行为和指控“8000米上午无道德”的行为,在我看来,有些愚蠢且可笑了。当然,这类行为也在情理之中,也不是错的太过分。

      美德既然如此,那么是不是可以完全抛弃了呢?不是的。美德不等于道德,但我们总是把它们混为一谈。在这里,我所说的“美德”只是美德而已。道德的“道”,意为“想去的地方”。因此,道德是要在不故意伤害他人的前提下达成自己的目标。但是美德是在达成目标之余,主动给予他人各种帮助。道德是在社会上生存所需的通行证。美德总是在事业上取得成就所需的魔法石。拥有美德就有了用温暖的人心织出的有韧性的网,它将人们的关系从物质上升到情感,从而让对方不再在意他自己利益每时每刻的盈亏,这样个人发展就会平稳很多。当然,我们的内心也会因为交往、因为信任而充盈很多。情感上的满足是远远大于事业上的满足的。

        综上,美德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如果要用数字来评价一个人的美德的话,那么这项数值只有正值而没有负值,它的平均值更是没有任何参考价值。我们要对美德保持理性的态度,做一个对“无美德”现象保持清醒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活杂感】对待美德,我们需要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