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一讲开始,我们就来讨论,在中国思想中的天道与人性的关系。中国先秦的重要的哲学典籍,后来由宋朝的思想家把它列为“四书”。最重要的四本书,我们都听说过“四书五经”,四书,哪四书?第一本是《大学》,第二本是《中庸》,第三本是《论语》,第四本是《孟子》。这有个先后的顺序,第一本一定是《大学》。
为什么有这样一个从《大学》、《中庸》到《论语》、到《孟子》的先后顺序?这是中国世世代代的文人,对于哲学教育的一个经验的总结,所以次序是不能颠倒的。一个人到15岁的时候就应该读《大学》了,就如孔子自己说的:“吾十五而志于学。”就我在十五岁的时候就立下了学的志向。
这个学是指学什么?不是学通常的经验知识,那是小学。小学这个概念是指什么?孩提时代,我们要识字,我们要学习跟人打交道的礼节,洒扫应对,我们要学习音乐,我们还要学习射箭等等,这些都属于小学阶段。小学的概念不是今天的教育体制中的概念。
到了15岁要进入大学了,大学也不是今天所讲的高等教育,而是大人之学,所谓大人,就是指君子,学做君子。因此第一本要读的书就是《大学》。
《大学》是本怎样的书?它是“初学入德之门”,读了《大学》之后才读后面的《中庸》。
凡读过读过《大学》的朋友应当记得《大学》的第一章有这样的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后来朱熹就把它称为《大学》中的“三纲领”,也就是三条纲领。第一纲领就是“明明德”,第二条纲领就是“亲民”,第三纲领是“止于至善”。
我们现在从第一纲领开始说,为什么有两个“明”字,说“明明德”?一个德字,在古汉语当中是与那个得到的“得”是通的,德者,得也,得到什么?得天道。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天地造化的产物,天地造化万物,还造化出一种叫人的东西。人的属性,或者叫德性,用英语来说就是那样一个词:virtue。人的属性来自哪里?来自天道。猫有猫性,狗有狗性,人有人性,就像猫性、狗性等等,都来自天地造化一样,人性也来自天道,所以叫“得”,得到的“得”,然后也就通了我们今天讲的道德的“德”。每个人都有明德,什么意思?就是说每个人本来都可以去领会天道,这是不教而能的,是人心本具备的,因为来自天道。然而会出问题,由于小我的私欲,就会遮蔽我们本有的明德。大人之学,学做大人,学做君子,第一步就是要把被遮蔽的“明德”重新呈现。所以在明德前面再加一个动词“明”,于是有“明明德”这样的话。
在“明明德”这三个字里边,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国思想认为天道与人性是统一的。我们不是用理性的思辨去发现一个超越的天道,天道其实就在我们的的本性之中了。只是它会被遮蔽,被遮蔽是因为我们每一个小我有一个自保的本能,有一个自我的欲求的实现这样一个要求,这叫私欲之蔽,遮蔽的“蔽”。所以人的修身,第一个原则就是“明明德”,这叫第一条纲领。
“明明德”就是“去蔽”,去除对明德的遮蔽,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功夫,或者说心灵的功夫。是怎样做的呢?这个功夫怎么做?不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个人,苦思冥想就能“明明德”,明明德的途径是什么?
这就是第二条纲领来了,叫“亲民”。我们不要误以为“亲民”是指对国家治理者的要求,我们每一个普通老百姓都要亲民,这个“亲”就是亲人的亲,“民”就是人民的民,“亲民”就是参与、体察人民生活,这是中国教育传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属于《大学》的第二条纲领。
我们以前做过这样的事吗?做过的,比方说在毛泽东时代,就有过亲民的教育,那叫学工、学农、学军,我在中学时代就经历过。花一个月的时间在工厂里跟工人一起劳动,还有一个月的时间要到农村去,跟农民一起干农活,体察农民生活的艰辛,我们还要学军,进入军营,这是毛泽东主席的主张,其实它暗合了《大学》的第二条纲领——体察和参与人民生活。
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中学教育状况如何?我们不妨比较一下,我们缺失了什么。其中最重要的缺失就是缺失了亲民这个环节。我们总是从课堂到课堂,从书本到书本,若我们要成为一个君子,成为一个大人,有天下的关怀,这要从小培养,这个培养的途径就是亲民。
为什么要亲民?因为天道在人民生活中,君子是领会天道的,如何领会?通过参与人民生活。
第三条纲领是人生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就叫“止”,停止的止。止于什么?止于至善。至善,就是最高的善。这里讲到了人生的意义问题,人生的价值问题。
人跟其他动物不一样,其他动物活着就活着,它并不同时知道自己活着,但是人活着还同时知道自己活着,因为这个知道,虚无,或者说非存在已经预先地给予了我们,我们才领会存在,于是就要追问存在的意义。既然领会到虚无,我们自然地就要追问生命的意义了。假如我们像神一样可以没完没了的活着,我们就绝不会追问生命的意义。儒家怎么回答生命的意义?
《大学》三纲领的第三条纲领叫“止于至善”,至善是什么意思?不要光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达到完美的道德境界”。当然有这层意思,但并不是说我们所有的道德规则都能遵守就是至善。道德规则是外在的规定。至善是什么?是我们生命情感与天道的一致,这叫至善。王阳明对至善的解释,是这样一句话:“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此心”,就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心是什么?生命情感的居所。
头脑是概念判断推理的居所,心是生命情感的居所。“此心纯乎天理之极”,这个天理是指什么?不是头脑认识到的那个道德规则,天理是人的生命情感本有的条理,所以我们对这个“理”字千万不要误解,把它理解为我们头脑能够认识到的规则,不是这层意思。
我们中国老百姓经常会讲天理、良心这样的词,这个理是什么?与良心并存的天理,这个“理”是指什么?不是头脑去认识的规则,是生命情感的条理,生命情感就是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是要合适才好,人要在他本有的条理中爱爱恨恨,爱和恨如果不合适,就会出严重的问题,人最后的毛病总出在人自己身上,出在什么身上?出在生命情感上。
人这个东西很怪,他最可爱,也最可恶。人可以往上升,上通神圣,成圣成贤;他也可以往下堕落,下坠恶道,禽兽不如。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是不是出在他头脑认识上有差错?不是。而是出在他的生命情感出了毛病,爱一个人爱之欲其生,恨一个人恨之欲其死,这样的生命情感就偏离了它本有的条理了,这叫跟天理违背。
所以我们再度强调什么叫天理,天理就是人的生命情感本有的条理。孔子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唯有仁者,就是仁义道德那个“仁”字,唯有仁者能合适地爱,合适地恨,看来生命情感在天理之中,这才是最根本的,人性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我们的头脑对一系列规则有清晰的认识,人性的价值在于我们的生命情感与天道的一致。
有的人非常聪明,用西方哲学的话说理性很强,逻辑思考的能力很强,我们中国人便说这样的人很聪明,他的生活就一定顺利吗?我们对生活是有所体会的。现在有些人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中是个强者,绝顶聪明,但是他会遭遇到什么?他可能遭遇到意想不到的灾祸,每每是咎由自取。问题出在哪里?出在他的生命情感的毛病没有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