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德·卡佛《大象》大象无法席地而坐

雷蒙德·卡佛《大象》大象无法席地而坐

文、来点君

意外总是存在的。它会妨碍良好意愿的实现。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不知不觉地。

——雷蒙德·卡佛

雷蒙德·卡佛

所有的都是你的幻想,所以呈现在你的眼前的也只会是幻像;比如前进,或者后退,都只是一种可能性的过程,在这两个不同的表达方式下,你只可能得到一个结果。

沿着生命的河流,实际上就是没有目的地漂流,所有的目标都是过程,也是一种无法摆脱的企图,你所谓的靠岸,其实并没有终点,万事万物都在永远行进。

彼岸在何方?

既然没有结果,无所谓方向性,那么又何必去执行“寻找”这个并不存在的盲目性动作。

我们一直在路上。

配图

一、小说里的“大象”

雷蒙德·卡佛在小说《大象》里,用第一人称塑造了一个中年男人“我”,他没有自己的名字,不知道是作者的懒惰,亦或者作为一个暗示而存在,非要让他指代世间上的每一个人,成为一种特殊的标志。

“我”是一个肩膀上承担着无数重任的中年男人,却没有一个是属于自己的;“我”之所以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目的大概便是作为一个“提款机”。

来看一看,这个悲哀的“我”的任务是有哪些原因所造成:

赡养母亲。每到月初,必须寄出第一笔支票,不然就会接到母亲大人的电话或信件,没有什么别的原因,就是询问为什么她没有接到支票。

养活好逸恶劳的前妻。主人公不知道为什么,反正第二笔支票是必须寄给她的。不然呢,前妻毫不在意地说过,她不会管别的什么,只会给自己的律师打电话,一切都会有人办理来找他讨说法。

保证女儿一家的享乐。借口多多的女儿,懒惰的女婿,想着办法来欺骗自己的父亲,主人公能够怎么办?让他们饿死算了吗?第三笔支票只好乖乖地寄了出去。

供养无赖的儿子。打着上大学的幌子,到处吃喝玩乐,并且不知羞耻地威胁自己的父亲,拿着父亲的血汗钱游山玩水,自顾自己逍遥快活。第四笔支票只能肉包子打狗。

在他面对如此困境的时候,没有人雪中送炭,反而又来了一个火上浇油的人:“我”的弟弟。无事不登三宝殿,夜猫子上门没有什么好事。果然,编织各种理由来借钱。能够怎么样呢?终归是自己的弟弟啊,他能看着他和弟媳落难吗?不能。于是,第五笔支票开始诞生了。

这就是中年男人所要面对的一切,读完这篇小说,很快就能明白为什么题目会莫名其妙地起了“大象”,这个名字真的是名符其实。

主人公“我”不就像一只看上去庞大的大象哟,用自己的壮实挺立和支撑着所有的生活中的艰难和困苦。并且,还只能默不作声,暗自承受。

“大象”

二、被利用的善良

“我”是一个处处都为他人着想的人,常常把自己放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所有的困难,往往都是自己抵抗着,哪怕伤痕累累也无从述说。

母亲有两个儿子,凭什么只是无止境地找“我”要钱要钱要钱,为什么不去找她的另一个儿子“我”的兄弟去?

前妻凭什么不自己去劳动挣钱,不知羞耻地以法律为挡箭牌,每月贪婪地找“我”要钱要钱要钱?

女儿每天找着借口打电话来,为什么不和自己的丈夫一起出去找工作,偏偏厚颜无耻地找“我”要钱要钱要钱? 儿子到处招摇撞骗,吃吃喝喝,不知上进,只会用拙劣地口吻威胁着“我”要钱要钱要钱?

弟弟也是想着种种办法欺骗“我”,还是找“我”要钱要钱要钱?

这一切都是为什么?

因为“我”内心的善良,一直以来无法拒绝他们说给“我”听的种种困难和理由,总是把这些明显的欺骗当作真实的发生。

善良明明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在这里却成为被他人利用的工具。

难道“我”没有发现吗?

当然不是,只是因为善良,“我”无法面对一个念头“如果他们说的一切都是真实的,那他们该怎么办啊?”所以,“我”无法拒绝,宁愿自己独自承担。毕竟,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或者曾经是“我”爱着或爱过的人。

大象席地而坐

三、无法摆脱的困境

面对如此难堪境地,“我”并不是一直想要独自忍受,也曾经妄想摆脱这一切。可是,全部都是徒劳的。

“我”曾尝试挣脱这些戴在脖子上的绳索,所以对他们说:

“我计划搬到澳大利亚去。是这样,我说去澳大利亚是认真的,尽管我连澳大利亚具体在哪儿都不知道。只知道它在地球的另一端,而这正是我想待的地方。”

“澳大利亚”事实上只是“我”的一个永远也无法到达的梦境,或者说是无法企及的“香格里拉”罢了。

可是听完“我”的电话,看完“我”的来信,所有人没有一个相信,他们选择地或者是继续述说自己并不存在的“苦难”,或者是无动于衷,或者是不理不睬……

“但具体到这件事上,没有一个人相信我会搬去澳大利亚。他们拿定了我,他们知道这点。他们知道我很绝望,为此很难过并告诉了我。但他们断定到了月初,当我不得不坐下来写支票时,心中所有的火气自然都会烟消云散的。”

在他们的眼睛里,只有“支票”两个字,根本没有一个人来关心“我”、了解“我”的感受和困境:

“我卖力地工作。每天一早就起来去上班,一整天都在努力工作。回到家就一屁股坐进那张大椅子,动都不想动。费好大的劲才把鞋带松开。然后我就那么坐在那儿,连起身打开电视的力气都没有。”

“我”如此苛刻地对待自己,甚至连自己的鞋子破了一个洞,都不敢去重新买一双,只为保证能够每个月按时给他们每人一张支票。

然而有什么用呢?

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都有自己需要“我”的“支票”的愿望,“我”除了努力地工作,拼命地挣钱,那个去“澳大利亚”的计划只能化为幻想,让自己想想就觉得好笑。

或许,“我”的一生在别人看来,都是一个无法理解的笑话。

读这样的小说让人感到沉闷,就像看一部冗长而乏味的影片,看的你心头冒火只想快进,以便早点结束这一切。

配图2

四、无法放飞内心的年龄

有部电影叫《大象席地而坐》,得了几次大奖,但导演胡波却在影片上映之前自杀而死。所有人和媒体皆关注于他的自杀和影片的上映,却没有人去深层次地探讨他的内心的困境。

要知道,胡波在长达四个小时的电影中,把每一个人物都置于一种难受的困境里,让这些小人物们无处安置内心的惶恐。

那不仅仅是一种生存上的困境,更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在生命的过程里遇见的、无法言喻的绝路,弄不好便只有哈姆雷特所言那样“生存或者毁灭”。

最终,影片里那些人都去寻找内心所需要的那只“大象”,而作为导演的胡波却没有能够走出心灵上的困境,他选择的是对自我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性“毁灭”。

混迹于红尘中的我们,都只是一个孤独的个体,能够依靠的东西虚无缥缈,或许根本都不存在,就像电影里所说的那只“大象”。

谁知道它到底在哪里,有可能只是别人口中误传的一个符号。

我不知道胡波看过卡佛的这篇小说《大象》没有,是否在其中受到一点点启发,他们共同所选择的“大象”,却是两个不同的侧面。

在卡佛的小说里“大象”是被依靠的存在,而在胡波的电影中“大象”是被寻找着的依靠;电影最后“大象”出现,在这个灰色的世界里早已失去了活力,任凭周围喧闹流转,却表现得乏味、绝望、肮脏,哪怕苍蝇再多,却也无力伸手挥赶了。

胡波电影中的“大象”就仿佛一个预言,昭示着卡佛小说里的“大象”的未来,缺少希望,难以改善。

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不管是卡佛这只被依靠的“大象”,还是胡波那只被寻找的“大象”,其实都无法承担所有人的期望,“大象”也有着自己无法摆脱掉的困境。

所以,在小说里,在电影中,我们都没能找到一种万全的方法。

“小说家不是解决问题的人 而是提出问题的人。”

说这话的好像就是契诃夫。

精辟的名言。所以,让我们忘掉卡佛和胡波吧。

毕竟生活是很个人的事情,所以当你面对困境,千万不要妄想选择去安然逃避,更不要痴想着可以找个人来帮忙解脱,说不定那个人也像你一样,正在寻找着一只可以被依靠的“大象”。

然而,大象根本无法席地而坐。

它也是孤独地。

你可能感兴趣的:(雷蒙德·卡佛《大象》大象无法席地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