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虽然对王小波的作品早有耳闻,断断续续了解过他的作品,以及他大概是个什么样的人。还没有开始看他的书,就对他有着莫名的兴趣。《沉默的大多数》是我看的第一本王小波的书,从这正在的开始了解这位现代作家。可能这种杂文集大多数人看不进去,但是从这本书可以看到王小波严谨的逻辑思维,强大的思辨能力,以及他的黑色幽默。感觉他在现实中应该是一个幽默风趣,知识渊博的人吧,虽然他不是那种文绉绉的文人,有时候甚至觉得他很偏激,能感受到他身上有一定的痞气,但是不可否认他有一个有趣的灵魂。以前一直以为他是学文的,没有想到居然是学理科的,是因为喜欢文,喜欢写小说,才开始了他的作家之旅。

    在这本书里,我得到了很多我曾经想得到的答案,我喜欢王小波敢于批评,敢于讽刺,敢于言的精神。他独特的视角,总是给人一些新的思考方式。从他的笔下了解到在90年代的北京,其实一样的脏乱差,在那个年代不得不承认,我们跟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真的不是一点半点,虽然他没有明示,但是从他写到在美国的四年留学生活,明显能感觉得到这种强烈的差距。不禁感叹,我们国家在这二十多年发展迅猛,不管是科技,文化,还是基础建设等各方面都一直在飞速的发展。

这本书集结了他对很多事物人物及观点的思辨及看法,有些也许不一定认同,但是确实是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调侃朱熹、孔孟等古代大家时,我竟感受和观点和他一致,虽然我没什么资格,也没深入了解过国学。人活在世上,趋利趋乐暂且不说,首先是应该避苦避害。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总是在教我们要懂得吃苦,要学会吃苦,要感谢苦难,我想说我并不赞同。就像王小波说的,孔孟程朱他们编出的这套理论,完全是因为他们在社会的上层生活,假如整个人类来考虑问题,早就会发现,趋利避害,直截了当解决实际问题最重要。我们的社会里,必须有改变物质生活的原动力,这样才能把未来的命脉握在自己的手里。

还有他的明辨是非,他的逻辑。我特别认同这个观点:坏事就是坏事,好事就是好事,不可能因为这本身是一件坏事最后导致了一个好的结果,这个事情就变成一个好事了, 至于坏事可不可以变成好事,已经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王小波有一套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逻辑,有自己崇拜的东西,他在书里不断的提到罗素,罗素的“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以及着重的对杜拉斯的《情人》的赞扬,赞扬它的逻辑严密,任何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赞扬它是现代小说的艺术。虽然王小波是一个那么特立独行且有个性的人,但是也有谦卑的时候,也尊重和崇敬自己认可的人和事。就像他书里所写的“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人,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我想在他短暂的四十几年的人生里,他做到了。

最后引用书的两句话:“人生在什么国度,赶上什么样的年月,都不由自己来决定”;“人生在世,会遇到一些好事,还会遇上些坏事。好事我们承受得起,坏事也承受得住。就这样坦坦荡荡做个寻常人也不坏。”

你可能感兴趣的:(《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