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三十五年,《秦本纪》只用了一句话匆匆带过,秦国帮助韩国、魏国和楚国攻打燕国,并且开始设置南阳郡。
不过这一年各国的记载有些诡异,关于攻打燕国这事,确有其事。
《楚世家》记载这一年,楚国出兵三万帮助三晋讨伐燕国,而且就在这一年楚国主动跟秦国求和,并且派遣了太子到秦国作为质子。这件事发生在楚顷襄王二十七年,这一年之前的记载是楚顷襄王二十三年,楚国在江边收复失地与秦国展开了拉锯战。
问题是,既然都对峙了好几年了,为啥就突然要跟秦国求和,而且还是低三下四的派过去太子作人质。
然后就是秦国之前还跟韩国和魏国打生打死的,为啥又突然支援他们去跟远在天边的燕国过不去?
从《韩世家》来看,这一年正好是新君上位,关于攻打燕国,更是简捷到只有区区伐燕两个字。《魏世家》干脆就没有记载。
从楚国来看,楚国是援助三晋国家,而三晋往往指的是韩魏赵三家,《赵世家》对这件事依然没有记载,这一年赵国在搞基建,将一条河改道了,然后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件事还是因为前两年赵国撅了黄河吧魏国淹了,然后就遭报应了,黄河水泛滥了,轮到赵国被淹了。
然后就是苦主燕国,这一战对于燕国来说就比较悲催了,在位紧紧七年的燕惠王,经此一役就一命呜呼了。这个燕惠王就是那个把乐毅逼走,然后让田单死灰复燃的燕国国主,可以说这货是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的主,给他一个燕惠王的嗜好多少有点浪得虚名的感觉。
这一战的感觉就是,韩国魏国和楚国跟燕国打了一场没啥理由的战争,更像是被秦国逼着跟着三个国家开战。问题是这事对秦国到底有什么好处?难道秦国继续在韩、魏虐菜攻城略地不香吗?
其实这一年在后世的影视剧中,各大导演都不乐意错过去。在《匈奴列传》有关于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与甘泉宫的记载。不过太史公并没有明确记录这件事发生在哪一年,记载到有确切时间的是《后汉书·西羌传》中。王赧四十三年,这一年宣太后在甘泉宫诱杀了义渠王,并且骑兵灭了义渠。这一年正是公元前272年也就是秦昭襄王三十五年。
回过头在再看这一年秦国的作为,似乎就有了依据。这一年秦国的主要精力集中在义渠那边,毕竟义渠戎当时还是很强大的,不过可能义渠内部发生了一些变故,使得秦国有了可乘之机。
再加上宣太后跟义渠王之间不可描述的关系,使得秦国对义渠内部比较了解。想想宣太后,他的儿子都已经登基三十五年了,之前预计过秦昭襄王是十三四岁登基,那么算下来这时候的宣太后应该六十多岁了吧。可以说是徐娘已老,风韵也不知道剩了多少。就这还能诱杀义渠王,可见这俩人之间也不仅仅是皮肉关系,可能也是真爱吧。
回到正题,秦国既然要对义渠有所图谋,就要把东边的事放一下,如果自己跟义渠这边打生打死,那边闲的下边疼的三晋给自己捅刀子怎么办?那就只能继续祸水东引,你们看燕国现在人气底下,你们要不要去薅一下他们的羊毛?没事有我秦国在后面给你们摇旗呐喊,放心去吧。
趁着韩国魏国和楚国跟燕国死磕的时候,秦国腾出手来把义渠收拾了。自此之后,秦国以西再无后顾之忧,而且秦国获得了一大片土地。
宣太后用了半生的时间,背负了无数的恶意,凭借一己之力,稳定了秦国的后方。而且从客观上来说,宣太后实际上拓宽了中原的概念,对于整个中华文明进程都有着实实在在的影响。
不过可惜的是,宣太后的事迹,无论是太史公还是其他历史文献,都没有太多笔墨。跟小伙伴讨论的时候,有小伙伴说这事有可能是项羽一把火把秦宫烧了的缘故。
当然也很有可能是因为,宣太后这些事实在是有损皇家颜面,秦国可能当时也没多少记载。到了太史公的时候,再来一次增改,于是记载就越来越少了。还有可能就是太史公也是怜惜这个传奇的女子,不忍心再让后世褒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