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上的改革谈国企一定比民企经营绩效差吗?

试着想想看国营企业的经营绩效好,还是民营企业的经营绩效好呢?相信很多人的答案都是民营企业吧,毕竟国营企业的目的是提供服务给人民,但民营企业的目的是赚钱,而赚钱才是人类最强的原动力。

下一个问题就比较困难了。大家觉得生活必需品像是水电,住宅是国营好还是民营好呢?这次我们从英国的撒切尔时期的历史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先让我们回到一九七九年,英国前首相撒切尔上台的年代,当年英国经济一大部分以及全部的基础建设都掌握在国家手中,但撒切尔政府认为,纳税人的税金都给了人员过剩的老派国营企业,如果让国营企业民营化,那就可以让人民购买股份。这些企业也将会努力追求利润,英国的竞争力也会越来越强,政府还能省下纳税钱,百利而无一害。时间回到现在,这样的梦想似乎有些破灭。

民生必需品自来水

一九八九年,英国的自来水国营企业私有化。要理解英国自来水企业的运作方式,可以把它想象成购物出租的概念。人民付水费就像是房客付房租,拥有水公司的股东就像是房东,而水公司的员工则是物业管理公司。政府则以水务监管局负责视察,决定物业管理人员所能收取的房租上限。聪明的大家看到这里肯定已经发现问题了,人民对房子不满意,可以租换别的房子,但如果人民觉得水费太贵或水公司服务太差,则完全没有更换的余地。英国水务监管局主张,民营自来水公司比国营更有效率,他们能提供更干净的水,还会花大量金钱整修供水设备。但是水务监管局制定自来水收费上限是依据投资人的资本报酬率,而水公司则是透过股权与债权收取资金。实际上,水务监管局设计收费的方式就是取股权和债权的平均数,那股东要怎么做才能赚大钱呢?答案就是用更便宜的债权融资替换昂贵的股权融资。因此,自来水公司大幅举债,影响了营运的稳定度。更严重的问题在于,理想上自来水公司的股东应该是一般英国民众,但事实上是英国、澳洲、加拿大、中国、阿联酋的大型财团买下了大部分股权。

民生必需品店的发展

英国目前的重要发电厂归于德国意昂集团、莱恩集团、香港首富李嘉诚、美国股神巴菲特、澳洲联邦银行与摩根大通等财团所有,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法国电力公司,拥有供应英国六分之一电力的核电厂。而法国电力公司的最大股东就是法国政府,连法国总工会的人员都嘲讽,只有一个国家会傻到卖掉他的电力事业,那就是英国。英国曾经的国有电力机构是中央发电局,但在撒切尔政府强力推动私有化的时代,英国经济学者李特查尔德构思并主持设计了电力公司私有化的机制。他也成了民营电力公司第一任的监察人,里特查尔德当时想象民营电力公司的利润会吸引新的竞争者进入市场,会提出更低的价格,没有效率的公司则会被淘汰,电价会越来越便宜,民营公司也会更愿意新建新的电厂,但令这个学院派没有想到的是,民营企业之所以竞争,不是因为他们喜欢,而是因为迫不得已。结果这些民营电厂的做法是,他们没有在价格上竞争,而是透过并购或协议,几家大公司一起瓜分市场。英国的民营电力公司透过大幅裁员降低营运成本,接着借由一些借口哄抬电价:像是宣布哪一座发电厂暂时无法发电,之后又神奇的恢复运转,甚至关闭发电厂来提高电价。如此一来,英国民营电力公司负债率极低,利润提高,吸引了国外的投资人虎视眈眈。法国电力公司于一九九八年降临英国,让其他国家的电力公司主宰本国能源会出现什么问题呢?以下案例就是答案。由于新的国际法规要求各国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因此,重整核电厂,风力与天然气发电厂成为英国燃眉之急,但新的核电厂却充满实验性质。当时法国新的核电技术尚在试验阶段,英国却被迫接受未受验证的这种法国核电技术。这些新的核电厂由英国政府提供补助,补助金的来源是英国用户的电费账单。因此,英国被卖掉的不是基础建设,而是付费的市民,被转为私有的不是电力,而是税收。

住宅问题

我们都因为昂贵的房价而苦恼,但住房到底应该私有还是国有,可说是相当复杂的问题。英国在一九七九年推动了所谓的买房权,也就是把公有住宅卖给有能力的承租者,折扣最高五折,这让中产阶级得到一笔大财富。政党则获得了大量的中间选票,推行这项政策的头二十五年私有化价值达到四百亿英镑。当时的撒切尔政府预期:随着公有住宅的存量下滑,民间建造商会盖更多房子,剩余的公有住宅以及非盈利的住房协会将能满足人数越来越少的赤贫阶级。住房协会的部分我们会稍后详加说明,我们先来检验一下这套构想实行的结果:一九九零至二零零八年金融危机前,英国市场的新房数量没有明显上升,需求增加,供给却没有增加,这就导致了房价一飞冲天。从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上台到二零零八年,英国房价上涨三倍,房租也大幅上涨,许多民众买下公有住宅,专卖给私人房东。房东以高于公有住宅租金的两到三倍出租给租不到公有住宅的人。也就是说,买房权政策让国家的钱流入包租公与包租婆的手中。至于刚才提到的住屋协会则属于社会房东,他们用商业贷款利率借钱新建房屋不能获利,也就没有了动力为经济弱势族群提供可租屋的栖身之所。如今的英国居住问题就是政策的最终解答,在政府删减新建房屋补助金的情况下,住房协会被迫向民间举债或从事商业活动,让他们越来越像盈利事业。目前英国面临的状况是房屋自有率持续下降。自一九九二年至今,蜗居人数增加了一倍。富人与穷人出现了一道鸿沟,双方的差距越来越悬殊。

总结

看完了英国的历史教训,我们总结了私有化政策的六点思考,也帮助我们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社会的处境:第一是民营企业结构比公营事业健全。但真相是,两者都有失灵的时候,国营企业常出现的营运模式问题像是人力过剩似乎比较好解决;第二是私有化可以在市场竞争。但真相是,有些民生必需品本来就是独占市场,根本不存在竞争的议题,就像刚才介绍的电力行业;第三是缩小政府的权力,就可以减税。但事实是,税务结构从累进税转为单一税制,不会考虑人民的负担能力;第四是私有化可以让这些基础建设普及化。但事实是,当回归到市场价格时,反而可能出现去普及化的现象;第五是私有化有助于本土产业的海外竞争力。但其实民生必需品的私有化企业多半在国外市场不吃香,反而所有权会被国外所拥有;最后是私有化,对文化的破坏无关紧要。然而包括电厂、全国邮政系统、私立医院对文化与人民的生活品质的维系相当重要。

别忘了点赞和分享文章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历史上的改革谈国企一定比民企经营绩效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