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场选择和自我提升【深度思考】

什么是课题分离?

阿德勒断言,人的一切烦恼的根源就是人际关系。之所以烦恼,就是想获得别人的认可。想要改变这一点,阿德勒给出了一个具体的办法——课题分离。

所谓的课题分离,就是能够分清楚别人的事和我的事,别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


/ 01 /

成为一个解决问题的高手

在星期六我写的分享之前,是听了罗振宇在得到的《如何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首先提到的就是【课题分离】,疫情过后一部分人进行了转行,大家的工作越来越不对口,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为每个人的核心能力。


在解决问题之前重点是识别问题,哪些是真正自己的问题,哪些是别人的问题,比如一个母亲发现孩子学习不好,想到的问题是如何让孩子提升学习能力,聚化后变成如何让孩子提升英语能力,可是孩子学好英语其实是孩子的问题,那如何给自己定目标去解决问题,就应该再聚化到自己身上,比如每天给孩子讲10个英语单词。


学会课题分离后,还要知道哪些问题是技术性的哪些问题是适应性问题,哪些是真正的问题哪些是虚拟化的问题,比如前些天网上说外太空有一颗陨石在这几个月会撞到地球,我们应该怎么办,这种问题和我如果做好本年度的述职PPT是完全不一样的,还有如果准备升职述职,你会问如何可以直接成功,这个可能因为考核者的不同、自身当天的状态等差异所导致完全没有一个太明确的方法,更多的是解决的模型和思路方向。


还有像前几天听刘润老师说到,在决策私董会上一个企业家说如何开除公司的元老,当大家都在探讨方法的时候刘润老师说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应该想一想为什么一定要开除掉公司元老呢?所以很多问题看起来很具象,其实是有很多偏差,甚至这个问题的背后需求未必是提出来的那样。


/ 02 /

课题分离在职场上的作用

好,刚刚我们说的是解决问题方面,稍微有些远了,我们还是来说课题分离在职场上对于我们普通员工的作用。


有些员工识别能力很强,会根据周围环境的蛛丝马迹进而看到一些问题,而再根据大家对于公司的负能量所产生的循环影响,最终对公司彻底失望离开公司。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不妨跳出来,当你发现市场总监或者招商线上部门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这些问题真的一定会触及到个人因而做出离开公司或者调整工作状态的决定嘛?或许有,也或许没有。


有些部门所体现出来的状态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被带着有色眼镜所看到的,那么这些问题不论真假与案例中的“我”关联真的大吗?有些问题禁不住琢磨,越是感觉不靠谱越是会接收到各种不靠谱的信息,最后被整个负能量的旋涡所笼罩。


那么这个“我”该如何做选择。跨部门不配合其实是正常的,发现跨部门的人不称职也可能是正常的,那下判断的临界点到底在哪里,特别是对于刚入职场不久,或者是来到一个公司不久的人来讲有些问题似乎是影响职场发展那种无解的,有些可能只是因为身处的角色不同因而看到的太过于片面“还记得公司的新人和基层员工抱怨领导吐槽领导决策和假设如果是自己就如何如何么?”


但是当新人或者基层员工一旦做到另一个岗位或者上升一个位置可能看法就完全转变了,可能你会发现大家抱怨的吐槽的不过如此,真实的领导和真实的公司完全不是那个样子,屁股决定脑袋,换一个视角解决方案会变得更多,也会更理解其他部门或者领导的决策方式。


那选择呢?如果发现公司势头不好,或者这个问题觉得困扰自己呢?有些时候自己发现困扰的可能并不是真实原因,还有深层次的抗拒,你会发现氛围不好的公司好多人都在混,甚至大家都在混,那么就会有人跟你讲在这里很舒服,也有人跟你说这其实是一个更好的机会,还有人说先做隐忍,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应该分威法伏熊等待磨炼。


特别是现在天津,大家都说工作大环境和北上广深完全是不一样的,人才严重外流甚至比不上其他一线或者新一线城市的发展劲头,再加上疫情,那策略可能就是有的干就不错啦,有这么多工资真的很幸福啦等等。


还有磨炼,对于年轻人来讲一方面是锻炼自己的能力,一方面是磨炼心智,毕竟智商决定短时间的上手工作,情商决定长时间的发展,人情世故便更为重要,很多人能力很强但是势头太猛,还有的人心比天高能力不足,那么磨炼人情就很重要。


可是你还会说,当年选择京东腾讯阿里的,和选择其他更牛的公司的,和选择报纸行业和新媒体的这发展势头是完全不一样的,在那种环境下提升自己的真实工作能力才更为重要,那种一年才真的可以说是抵得上五年十年。有一些公司在里面自己转成陀螺就是一个英雄,可是出来发现完全不受认可,这该如何选择?


磨炼自己人情能力的可能也会说,年轻人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找不到真正称心的工作才算正常,有很多牛人也是这样啊,现实和理想有很大差距的,你能做的不光是骑驴找马,更多是踏实下心来完全锻炼自己迎接机会,来回辗转,真心可能五年八年下来自己还是小专员,或者基层,可是别人已经熬成城市经理总监或者分公司经理了。


/ 03 /

目标导向和资源导向

怎么办?

目标导向和资源导向。

最近在看《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作者是黑石集团的老大,里面提到很多方法,但是我从里面看到的就是目标和资源。


这个我上一篇也提到,很多时候我们很无奈,职场中总有人会问你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问来问去你发现,别提职业规划了,我想做产品经理可是我没法做,我确是觉得搞钱最重要可我现在做销售完全做不来,只有现在的岗位才能拿到这些薪资,做了其他选择可能打5折都拿不到了。


那怎么办?目标最重要,目标目标,可目标太虚了,哪份工作不是说要工作经验,我只能做当前的。可身边的例子又都在说明目标更为重要,书中作者的经历也是如此——

【做大事和做小事的难易程度是一样的】【不要为了暂时的声望而轻易接受一份工作】【p16耶鲁也录取了我,但我认准了哈佛,我决定说服他招收我】【p28在大学最后一年,我决定与“禁止女性在宿舍过夜”这条268年历史的校规做斗争】【p34 DLG公司给我提供了工作机会,起薪是每年10000美元,但我有一个问题,我需要10500美元,因为我听说另一个从耶鲁毕业的人起薪是10000美元,我想成为我们班收入最高的人】


像这种案例在书中比比皆是,你可能会觉得啊这哥们太有勇气了,这距离我太远了不现实人家多厉害啊,可你看我们左右来回给出做选择的信息,可最后如何做选择到底看什么?


看自己,工作和未来是自己的,别人给出再多建议还是自己做决定;很多决定其实有些人心里已经做好了,跟朋友商量只不过是寻求支持;我们已经是成年人了要为自己做出的任何决策所负责!


刚刚做选择的信息还有后续,我们再看,案例中的“我”问,那我继续磨炼下去什么时候再做选择?


合适的时候。

什么时候合适?

有更好的机会。

什么算是更好的机会呢?有些人骑驴找马找了五年十年,每天抱怨结果还在那,最可怕的是沉沦在里面了,就再也没有重见天日的可能了。


/ 04 /

个人成长和职场选择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那重要的到底是什么?

个人的价值观。

人会越来越懒,谁都喜欢钱多事少离家近的,谁都懂得提升自己学习锻炼身体很重要,可都败给了懒惰和舒服,天天吃外卖刷抖音说的就是这个。刚出来工作的人愿意跑遍全世界,可一旦在一个城市久了习惯了,可能距离租房子的地方远点都感觉难受,习惯了变懒了,再遇到挑战感觉不自然了,完全没有冲劲儿了,而这种适应有时候来的太快了,快到自己还没想到却已经舒适了很久。


所以说到底,想要“出人头地”“提升自己”还得不断的死磕折腾自己,而最终到底是十年如一日的折腾没有结果还是十年如一日的跟着公司沉沦是另一个事儿了,工作做不长其实也是舒适圈,就跟有人谈恋爱永远无法度过三个月一样。


到这我们不妨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越早认清楚自己,就会少走很多弯路。

虽然每天想这些有时候很痛苦,有时候想太多做的少又很容易沉不下心,可一旦放弃思考,便会就此沉沦迷失自己。就像帖子有人说,哎呀大家这么多年哪里是在实现自己的梦想,完全是在透支自己实现老板的梦想嘛。你看,思考也分有没有用,到位不到位,这背后也同样是价值观。


做人还是要有底线,有时候一旦突破就很容易掉进无底深渊。

这层纸太薄了,而坚持又太难。


昨天一位餐饮集团的企业家跟我聊天的时候说到:做讲师是个苦活,起码有些细分是这样,而这条路也充满心酸。大家从老家来到一线城市拼搏,赚钱很重要,提升自己,自我实现也很重要,你确定想好要走这条路了么?


我在心里想了好久,贴近现实赚更多的钱,还是坚持幸福度更高的岗位,两样都很难选,可我也必须做出属于我的选择。


今年我反思了很多,关于职场,行业,岗位,人际关系和自身,每一次颠覆都觉得自己太无能了,当时太飘了,可能现在认识也仍然不够,我是否沉浸在这样无用的反省当中呢?


最后还是感谢这位企业家,在异乡遇到这样一位愿意给自己传道受业的人不容易,也给我很多启发,非常感谢。


路依然要走下去,毕竟想要遇见贵人首先得自己争气,可再好的道理,也必须得自己践行才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职场选择和自我提升【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