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9月14日 · 陈三立,中国最后一位古典诗人在庐山

1937年9月14日,陈三立在北京去世。

地点:

北京

类别:

人物

陈三立像 徐悲鸿绘,炭精笔,纸本,1928年

1937 年 9 月 14 日,近代著名诗人陈三立因日寇入侵忧愤而死,享年 85 岁。

陈三立(1853 年-1937 年),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

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他于 1892 年壬午乡试中举,历任吏部行走、主事。1898 年戊戌政变后,与父亲陈宝箴一起被革职。1937 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不久,陈三立在北平去世。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近代的修水,人才辈出,其中最著名也最值得修水人骄傲的是陈门五杰。五杰第一代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以推行新政而闻名天下(见《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7月22日 · 五杰之首陈宝箴》);第二代陈三立,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第三代有著名人文画家陈师曾(见《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3月2日 · 文人画家陈师曾》)和大师中的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见《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6月16日 · 大师归葬,庐山荣光》),第四代陈封怀教授,则是庐山植物园主要的创建人(见《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4月13日 · 陈封怀,中国植物园之父》)。

本篇讲述的陈三立(散原先生)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文化名流之一,很难用一篇短文讲述他的生平和影响。因此本篇集中于一个视角:散原先生与故乡。

陈三立生于修水,幼时在修水读私塾,十四岁参加州试(清末修水为义宁州,属南昌府),十六岁跟随到湖南任职的父亲陈宝箴迁居长沙,其后至少回过两次江西,都是以江西士子的身份到南昌参加府试、乡试。

修水县五杰广场 笔者摄于 2015 年 5 月

陈宝箴后任湖南巡抚,早就以文采名满京师的陈三立侍奉父亲回到长沙,协助推动新政,使湘省风气为之一变。陈三立与湖南的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又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一时间在国内享有盛誉。

1898 年 9 月,百日维新失败,陈宝箴被慈禧革职,永不叙用。任吏部主事的陈三立以“招引奸邪”之罪被一并革职。一家人迁居南昌西山(今新建县),困苦拮据。后年,陈三立卜居南京,安顿之后本想接父亲同住,陈宝箴却突然去世。其后多年,陈三立先居南京,后迁上海、杭州。

再来说陈家和庐山的关系。虽然早就离开了江西,但陈家与庐山结缘甚深。陈宝箴当湖南巡抚期间,曾在庐山脚下的陶渊明故居——栗里——购地一方,以备退隐归林后可颐养天年。后因诸多变故,未能打理经营而荒废。

1927 年,陈三立的次子陈隆恪长居庐山。陈隆恪是位名气不太大的诗人,曾任南浔铁路局局长、九江税务局主任、江西财政厅科长等职。1929 年,陈隆恪将七十七岁的父亲迎养来山,实现了老人归隐庐山的夙愿。

1929 年冬,陈三立与二子陈隆恪夫妻及孙女在松门别墅前 图源:《松门别墅与大师名流》

陈三立在庐山居住的房屋,名为“松门别墅”,今河南路 119 号,位于庐山牯牛岭的山脊上,著名景点月照松林旁,原为一挪威人产业,屋主回国后,将该屋委托出租、出售。陈隆恪预备长居庐山时,看中了这栋别墅,先租赁一年,次年买下。陈三立入住后,取名“松门别墅”,松为门之意。通往别墅的路口,有巨石数块,散原先生在上题字:虎守松门。该石刻至今尚存。

很多文章介绍松门别墅时,都会提到陈三立的三子陈寅恪。说是陈寅恪得到江西官费出国留学,在欧洲却常常收不到学费。陈寅恪回国后,江西省才将拖欠的费用补齐,陈先生用这笔钱在庐山购买了这栋别墅,以供父亲颐养天年。

笔者之前一直相信这个说法,但最近阅读陈隆恪后人撰写的文章中,却没有看到这段故事。松门别墅是陈隆恪的房产,购房时陈隆恪任南浔铁路局局长,收入颇丰,不至于让做学问的弟弟出钱买房子,据陈家后人回忆,陈寅恪第一次上山看望父亲,已是陈三立在庐山居住的第三年。

陈三立题写的“虎守松门” 笔者摄于 2021 年 8 月

作为同光体诗派的领袖人物,陈三立在清末民初享有极高声誉,他定居牯岭是庐山近代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也为这座民国政府的“夏都”添加了政治之外的异样风采,名流文士和附庸风雅的政客们来到庐山,都以拜会散原先生为荣。笔者查到那些年在庐山举办的几次雅集中,散原先生总是主宾,参加的雅集的不仅有文化界人士,还有江西省主席熊式辉、国民政府高官汪精卫、戴季陶等人。

1932 年 10 月,陈三立居山第三年,子女们为他办了隆重的八十大寿,亲朋好友蜂拥而至,各界名流纷纷前来祝贺。据说,蒋介石也送了寿金,但被陈家婉拒。

1933 年夏,在清华任教的陈寅恪将父亲接到北平。至此,散原先生结束了在庐山四年的生活,一去不归。据说,他离开是因为在庐山已无法隐居,“夏都”变得越来越喧嚣而市侩。笔者却以为,这是另一个儿子接替哥哥来尽孝心。

1932 年,陈三立摄于松门别墅 图源:《松门别墅与大师名流》

1937 年“七七”事变后北平被占领。因散原先生名声,日军派出很多说客,希望劝说先生表态支持中日和谐。陈三立终日忧愤而致病,拒不服药,于八月初十日(9 月 14 日)去世。享年八十五岁。很多文章称,陈三立绝食五日而死,或有不实。

因战火频仍,先生灵柩暂厝于北平长椿寺。卒后十一年(1948 年),始归葬于杭州西湖九溪牌坊山,与他那英年早逝的长子、近代著名人文画家陈师曾葬在一起。

陈三立在庐山四年有余,绝非一尊吉祥物般的符号象征,他不仅留下了一批诗作,更为近代的庐山熨烫上了闪光的烙印,他留有题记、碑刻,他与李拙翁等修建花径,兴建石坊、花径亭、景白亭,并写下《花径景白亭记》,使花径公园成为庐山上最有历史渊源和文化气质的景点。他对庐山文化突出的贡献是支持吴宗慈修《庐山志》,在他主持和帮助下,《庐山志》被誉为近代最著名的山志,是民国方志中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见《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3月18日 · 吴宗慈与《庐山志》》)。

《庐山志·序》陈三立

笔者不止一次拜访过松门别墅。最近在 2021 年夏天,别墅仍是那样,旧住户已被请走,房屋内外被复修,像个民国时期的模样。大门紧锁,从外面窥探,房间里空荡荡的,地板上只见尘土。一栋房子如果长期不住人,会腐坏的。

着实想不通,这座被称为“人文圣山”的地方,陈门五杰中三位与之有很深的渊源,散原先生居牯岭四年,或许是庐山百年内最具人文价值的大事。将松门别墅辟为“散原老人纪念馆”,显然是早已有之的计划,别墅已经修整复原成这样,为什么纪念馆就办不成呢?

庐山松门别墅 笔者摄于 2021 年 8 月

最后说个轶事。

1904 年,南浔铁路筹划时,九江近代另一位著名文化人,在清政府里做高官的藏书家李盛铎(见《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6月20日 · 多面的李盛铎》)极力鼓吹并积极参与,却没有得到本省商民的响应。待到数月后成立董事会,全体董事公推被罢官在家的陈三立为总董事,董事会里没有李盛铎的名字。因为项目拖延,陈三立实际并未参与管理工作,并很快退出总董事一职。有意思的是,多年后铁路建成,他的二儿子担任局长,因此才得以在庐山购房,请父亲归隐庐山。

人和人差距很大,尤其是人品。散原先生乃落日余晖,虽为最后一位传统诗人,更像是一曲挽歌的吟唱者。但他高尚的品德和爱国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尊重甚至敬仰。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是介绍本地历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选取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发生在当日或当月的一个事件,配以相关的照片、新闻图片和文献书籍等影像资料,并对事件缘由及产生的影响作出适当的评述。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资料残缺,必有谬误及取舍失当之处,诚请批评指正。

你可能感兴趣的:(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9月14日 · 陈三立,中国最后一位古典诗人在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