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废除的不仅仅是奴隶制,它还普及了姓氏!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自秦汉以来,似乎“名人”或者说“人名”越来越多了。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它和商鞅变法有着莫大的关系。

姓氏,在我国起源非常早。姓,起源于图腾崇拜,算是部族文化符号了,姬、姚、妫、姒、姜、嬴、姞、妘,这是曾经的老八姓,我们以姬姓为例,黄帝为姬姓,它延伸出了411个种姓,这411个姓后来又衍生出其它姓氏。

 自周代开国以来,直到春秋中期,社会阶层一直很稳固,平民、野人(这里的野人,其实和奴隶差不多)互不相犯,两者之间几乎天然的不存在交集。平民有服役纳税的义务,他们和贵族差距不是很大,这两者可以统称为一个阶层,贵族出自平民,也可以沦落为平民。野人不用服役更谈不上纳税,但权力和义务必然对等,他们不出力,自然就不受诸侯“保护”。

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到了春秋后期,粮食产量越来越高,不用从事稼穑的“闲人”也就多了起来,一方面贵族和平民之间也出现了分化,另一方面,诸侯兼并,需要越来越多的兵员,仅靠平民是远远不够的,客观上就存在着“解放奴隶”的需求了。

 但是解放出来的奴隶总不能还是用“狗剩”、“二蛋”这样的名字称呼吧?所以这些“新平民”也原来的平民一样,也有名有姓了,是有“身份”的人了。

各个诸侯国便掀起了废除奴隶制,在这方面,秦国不是第一个废除的,但是在商鞅变法后,它绝对是做的最彻底的。秦国是如何管理这些奴隶的呢?

答案就是姓氏!

一、废除井田

乍一看,这似乎和姓氏不搭边。我们先看下什么是井田。

 一块地,被一个“井”字切割成了九块地,中间那块是公田,周围八块是平民的,中间这块是平民一起给公室种的。这玩意儿,说白了,其实就是大锅饭,后来大家都忙活自己的,没人关公田了,诸侯就收不上税,也就没法延续花天酒地的生活了。怎么办?

很简单,把公田也分给私人,只要他们每年按照比例交公粮不就行了?于是,大批井田被废,都分给了国人和那些奴隶,大家“身份”都一样了,征税,必然是按照土地、人头来算,于是,姓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普及。

可是,这些措施还远远不够。

二、物勒其名

都说,秦亡于暴政。陈胜吴广这么说过,刘邦也这样说过。似乎全国人民都在服徭役。真是这样的吗?

 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

也就是说,在你负责的东西上刻上你的名字,如果坏了或者不合格,方便找到你。以戍边修长城为例,你负责的那块,如果在3年内,因工程质量问题而坍塌、破损,你还是要回来把它修好,哪怕是你七十岁了!终身负责制,所以那时候没有豆腐渣,毕竟,这是徭役,没有工钱,自己还要倒贴,谁好意思糊弄自己?

有人就说了,我随便写个假名字不就行了?反正也找不到我,我是张三,在上面写李四。

还真不行,一个是各地都有呈报官文,名字错不了,另外,写了别人的名字,这不傻帽?自己那份还是要继续服完为止。

那工地官员怎么知道你就是张三呢?这就牵扯出秦国的户籍制度来了。

三、户籍管理

我们现在住店,都要身份证,两千多年前,秦国就已经施行了。

 商鞅临死之前,跑到一家客栈,想住下,结果被店老板拒绝了,理由是:

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没有官方发的凭证,店家是不敢让他住的。

凭证是什么样的呢?

那个时候,叫做“照身帖”,秦国每个人都有!上面刻着自己的头像、籍贯信息,这就是竹版的身份证呀!

再举个例子,秦人“闻战则喜”,领功劳的时候,你说叫“张三”,凭证呢?所以户籍信息在这里就开始发力了。

秦国在户籍管理方面走在了列国前面,自己国内的情况门儿清!当别国还在冒领军饷的时候,秦国的人口数据早就在咸阳备份了。

 刘邦入咸阳后,见到自己的户籍信息也是不由得惊讶!那个时候秦朝两千万人口还是有的吧,在没有纸做书写材料的时代,都是一笔一笔刻出来的,这是多大的工作量!但是秦人完成了。

这其实可以看作是最早的大数据了。所以在刘邦占领咸阳后,萧何唯独让他获取了这些人口、山川泽林的信息,最终助他获取天下。

结束语

综上,从废井田,到服徭役,再到户籍管理,这一切都是有序铺开的,这些措施又加速了姓氏的普及。秦帝国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创造性的废除了奴隶制,并对之展开行之有效的管理,这项制度甚至在两千年来就没怎么变过,秦人的这种精神不得不令人佩服!

你可能感兴趣的:(商鞅变法,废除的不仅仅是奴隶制,它还普及了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