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孩子分离焦虑的处理

漫步田边.jpeg

分离焦虑是即婴幼儿于与某个人产生亲密的情感结系后,又要与之分离时,产生的伤心、痛苦,以表示拒绝分离。是婴幼儿焦虑症的一种类型,多发病于学龄前期。

一.事件

农历二十三,小b的保姆家里有亲戚要结婚摆酒。她跟我商议,要请假回去两天,然后农历二十五回来,再帮忙带小孩三天,农历二十八再回去。当时我的考虑是:一年到头,阿姨都没有什么时间回去乡下,临近过年了,还得搞卫生和安排拜神,这样舟车劳顿实在太辛苦。小b的保姆是他们爷爷奶奶隔壁村的,既然孩子终究要回去过年,不如就让阿姨带着他回乡下,到了之后让爷爷奶奶帮忙看几天。这个安排让阿姨非常高兴。她表示无论如何都会保证把孩子带好。说没有担心及牵挂是假的,小b刚回去那几天,我确实非常牵挂,每天都会打电话和视频。看着他渐渐适应,才放下心来。唯一的问题就是他一定要呆在保姆家里,爷爷奶奶去接他,他怎么都不肯跟着回。结果在保姆家一呆就是一周。农历二十九的时候,我准备回去把他接回外公外婆家过年。早上保姆把小b送回爷爷家,他见到我也很高兴,但强烈表达了他一定要回保姆家,无论如何都不会在爷爷奶奶家里睡,保姆刚一走开,他就放声大哭。

二.处理

爷爷奶奶觉得很没有面子,絮絮叨叨的说他,越说他越是反抗和生气。他爸爸更是脾气上来,开始说教,差点就动手打人了。舟车劳顿半天,我也是又累又烦,有愤怒,有悲伤,有内疚,有失落。是选择指责打骂还是选择接纳化解?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其实没有对与错,只是关系到价值观。6岁的孩子,骂一场,打一通,肯定是最快最便捷的解决方法。可以预见的结果就是,打骂一通后,他也怕了,然后保姆偷偷走掉,过两天他找到别的东西玩,就忘了这么一回事了。但会把他的恐惧、悲伤和失落压抑下去,在他以后的人生成长阶段,触碰到类似的情景,当时被压抑的感受就浮起来,而且他也搞不清楚这种感受是怎样来的以及想告诉他什么。

另外一种方法就是陪伴他面对和化解这次分离焦虑。我找到一个安静的角落,深呼吸了差不多一分钟,一遍遍的告诉自己,即使再疲倦再辛苦,也要记得自己此趟的初心。我是来接回孩子的,是想跟他建立亲密的母子关系的,是我缺失了一周的陪伴让他感到没有安全感,让他只能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的跟着保姆。爷爷的家是他不熟悉的,这些亲人他平时也很少接触,即使是已经成年人的我们,到了陌生的环境,见到不熟悉的人,一样会感受到不安全和不自在。理解和接纳他此时此刻真实的感受是最重要的。

我完全没有怪他一直想去找保姆。小b告诉我,他认得去保姆家的路,即使保姆偷偷跑掉了,他也有办法走路去找她的,无论如何,他都不会在爷爷家里睡觉的,很坚定很决绝的样子。我说好的,你要走路去找阿姨,我可以陪伴你。我让亲戚先开车送走保姆。休息片刻后,我就跟他启程出发了,他确实记得几个路口,不知不觉就陪同他走了半个小时。在走路的过程,他告诉我这几天在保姆家做了什么事,吃了什么东西,见了哪些人,讲诉不是很系统,也很跳跃。但大致可以知道保姆只能在她有限的认知和资源去保障安全和不哭不闹,就是吃各种零食和饮料,邻居孩子带着他去放烟花和抓鸡挖土之类的。这些其实都不要紧,也是孩子经历的一部分。走着走着,他觉得肚子疼,就陪着他在找个田间地头方便,腹泻,后来竟然又拉了两次。估计是这一周乱吃东西的后果。走了45分钟之后,他不认得路了,我告诉他,身上带的纸巾用完了,考虑到你可能还会拉肚子,我们得折回爷爷家拿纸巾,然后吃点东西,我们再出发去找阿姨。他还是能够判断自己的肠胃情况,也着急了,就同意了我的方案。于是我们原路返回,他开始觉得累的,走走停停,我也同意他中途坐下休息一会,他见到一块泡沫板,边走边揉碎泡沫板,示范下雪的情形。走着走着,又发现了一块钱,我说可以捡起来,到时捐给壹基金的小朋友买午餐,他就捡起来,认真叠好,很珍惜的放在口袋里。走着走着发现了一把很可爱的塑料勺子,他要捡起来,我说可以捡起来,但要找个水龙头洗一下。后来走到一个半干的荷花池塘,他要过去玩一会,谁知道刚踩上半干的淤泥,整个小腿就陷进去了,鞋子、袜子和裤子全部都是淤泥,幸好气温还比较高,留下一条打底裤,其他都脱下,赤脚走回,全程走了一个半小时才回到爷爷家。我也走得自己都怀疑人生了。回去之后,冲凉更衣,经过这么折腾之后,他的精力和情绪都挥洒得差不多了,沉沉的睡了一觉,睡了差不多两个小时。我反而没有睡着,一直在旁边陪着。醒过来之后,天黑了,他看到陌生的房间,又哭了起来,说天黑了,他认不得回保姆家的路了,在床上又跺脚又哭闹。这时候,我的耐心和体力其实也消耗得差不多了,真的压抑不住想大发脾气了。在他哭闹了半个小时之后,我终于把衣服一摔,很严肃的告诉他,我可以再陪他走路,但不能这样无休止的哭闹了。如果他还这么哭闹,我就让他自己在房间冷静一下。我这么一喊,他也知道我从来都是说话算话的,就停下了哭泣,答应我下楼吃饭,然后再想办法去保姆家。

晚饭后,亲戚们带他去买烟花,放烟花,我也把他每晚常规看ipad的时间延长了5分钟,答应他这几天陪他睡觉,只要他什么时候叫我,我一定会及时回应。当天晚上,他说他即使不去找保姆,但也一定不会睡觉的,我答应他可以一直不睡,开着《凯叔讲西游记》给他听,后来我迷迷糊糊睡了,他听到十二点多也睡着了。第二天起床,我叫他赶紧起床吃饱然后才有力气走路去找保姆,他开始不情愿走路了,要求我开车送他过去,我说开车我也不认得路,你认得路,我们怎样都可以走得到的。慢慢的,他也不再提走路了,然后就跟哥哥和其他小朋友跑出去玩了,到了晚上的时候,他就不再提出要找保姆了,依然是听《凯叔讲西游记》,十一点多就睡着了。接下来的几天,他玩着玩着,就会找我,每次我都及时出现,晚上都是陪他睡觉,于是他也就没有再提找保姆这个事了。后来,我带他们回到父母家里,他也没有出现这种分离焦虑了。

三.思悟

1.情绪没有对错,只有接纳。不管孩子感受到愤怒,悲伤,恐惧,这都是他真实的感受,是没有对错的,只有直接面对和坦然接受。最重要的是作为父母的我们,感受到受挫、无力、愤怒、失落和内疚等等的负面情绪,也是没有错的,但要具备快速识别自己情绪的能力,看见自己在当下经历了什么。每个情绪背后都有一个信念,以前我总觉得自己必须得成为一个好妈妈,当我没有办法成为一个理想妈妈的时候,内疚的情绪就会升上来,现在我能够更加客观理性的看见自己并非是一个完美的人,更加不可能是一个完美的妈妈,在每一个当下,我都会努力去尽自己的责任,但要接纳自己不可能24小时都能保持温和与淡定,这样的思考之后,就能够更好的接纳自己的不良情绪了。

2.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这也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是没有办法去条理化系统化的处理问题的。当孩子在愤怒,在伤心的时候,你跟他讲道理是没有用的,跟他发脾气也只会变本加厉。只能帮他识别出情绪,给情绪命名,帮他讲出事情的经过,等到他情绪稳定之后,才开始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样,当父母有情绪的时候,创建独处的时间和空间也是很重要的,拉开一定的距离让我们得以脱离应激性环境,能够有机会梳理情绪,整合思维,提出更有建设性的方法。

3.陪伴需要打破框架。在亲子陪伴上,我觉得还是需要打破一定的框架,孩子看到的世界跟我们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他们对一切事情充满了好奇,哪怕最平凡的一段路,都能找到很多新奇的事物。我就是在陪伴小b的一个半小时走路过程中,才发现原来这么一段路,可以找到这么多东西玩。如果是他们的爸爸带着,一定会指责孩子不该玩这些脏东西,弄得一身泥巴。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子不可能端端正正的坐在凳子上等着跟大人们聊天的,他们需要去跑,去跳,去登高,去趟水,去用身体探索这个世界,在探索中整合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我的亲子陪伴理念是:童年只有一次,只要保证安全,创建各种体验的机会,身子脏了就冲凉,衣服脏了就换洗,没有必要守着固化的框架。作为父母也需要保持一颗童心,在陪伴的过程中,也弥补自己童年的某些缺失。

村头一角.jpeg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次孩子分离焦虑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