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罐茶的问题根源与解决之道(得民心者得天下)

小罐茶的敌人是冲突,时间是朋友,小罐茶要跟时间做朋友。

小罐茶有四个问题

1跟传统茶楼及连锁店的冲突

小罐茶既做产品品牌又做渠道品牌,不是跟传统渠道合作推品牌,反而是自建渠道自产自销,在“别人”看来是升级渠道想革渠道命

茶产业渠道品类的几个升级趋势

从街边店向mall集中

从个人店向连锁店集中

从利用个人影响力卖货向品牌化集中

中低端市场从线下销售向线上渠道及销售方式集中

2小罐茶工艺跟全行业的冲突

工艺理念升级,重订规则,给“人家”感觉是在革大家的命

小罐茶,不只是做茶,而是在重构茶产业链。

看几个数据

(1)中国数以百万计的茶企,99%都是小作坊

(2)小罐茶那个罐子,从原创设计到开模再到量产,没有500万,搞不定。

(3)小罐茶黄山茶工厂投资15亿

(4)铝罐在线充氮封装工艺,从罐装到充氮封膜,再到再次称重、视觉检查以剔除不符合国标的产品,直到塑封,整个过程全部由智能化、全自动机械手臂完成,彻底隔绝了来自空气、阳光、水分、外力和手触对茶叶的品质影响。这一条线就花了2年多,600万。

3小罐茶没有代表品类,跟专家品牌冲突

通过官网我们可以看到,小罐茶是这样介绍的自己,全品类高端茶叶品牌。高端礼品茶。贵客到,礼品茶。高端招待用茶。

茶叶品类全,高端,送礼招待首选。这是小罐茶向潜在顾客传达的卖点。

这是企业认为的购买理由,而实际上顾客的购买标准是高端茶首选看品类,顾客是先看哪个品类高端,然后再看哪个品牌(茶楼)代表这个品类。人们感觉专做的,产量低的才高端,全品类的小罐茶相对来说不是那么高端。

但是,认知是分层的,有这么看的,总有看法相反的,何况小罐茶还有自己的认知优势,健康、保鲜、名气大、包装设计好看、高端mall的高端认知背书,这些都能帮助销售。

4因为前面的冲突,导致小罐茶高端定位跟部分顾客的认知冲突

提起小罐茶,多数人脑海里首先出现的词语就是,智商税,贵,量小,价格虚高。茶友们认为小罐茶价格太贵了,而且茶叶质量不高,在明目张胆圈钱。

小罐茶价格为一盒480元和1000元两个价格,每斤约合5000元。听起来确实不便宜。

实际上等你了解完各大茶叶品牌价格后你会发现,小罐茶的定价不能说贵,5000块一斤的茶只能算中等价。

顾客对品牌的初认知将决定品牌的未来发展

任何品牌,一经推出就会面临初认知挑战。

当它第一次出现在顾客面前,会受到审视和疑问:这是什么?此时品牌必须尽快让顾客获得正确认知,清晰明确的告诉顾客,你是什么?有何不同?何以见得?不能给顾客认知造成混乱,尤其是要注意防范负面信息,因为顾客对新生品牌的负面信息格外敏感。

认知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一旦潜在顾客认定小罐茶很贵,收智商税,他们就会觉得小罐茶确实价格虚高,卖的很贵,这种看法通过传统办法(广告与自媒体公关)很难改变,抱有这种想法的潜在顾客,即使他们路过小罐茶也不会想进去了解。

有冲突的地方,就有江湖。

茶这个江湖,水还是太深了,有江湖就有恩怨,有恩怨就难逃“别人”“大家“”的流言蜚语,一出手就挑战全江湖,不把天下人都放在眼里。

杜老板起初还是太傲慢与大意了。

两个来自于吴晓波《大败局》的故事

一、标王秦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山清水秀的临朐县,位于以出产风筝而闻名的山东潍坊市的西南部,境内最出名的是32处大汶口和龙山文化遗址,全县86万人口,为齐鲁名县。《临朐县志》中,对秦池古酒有生动的记载:龙湾之阴,濯马潭西侧,修竹青翠万竿,杂树浓密蔽日,林间,磐石累罗,底部岩隙中,泉涌若沸,汇水成汪,名“神泉”,又名“神池”,亦称“秦池”。东周战国时,齐酿造巨匠田无忌在此酿酒,名泉佳酿,相得益彰,名沸古今,誉满四海。

秦池酒厂在各种广告宣传品中一再引用这段文字,以显示其酒古已有之,且系出名门。

然而,1997年初的一则关于“秦池白酒是用川酒勾兑”的系列新闻报道,则把秦池推进了无法自辩的大泥潭。

年前,就在秦池蝉联中央电视台标王的同时,北京《经济参考报》的4位记者便开始了对秦池的一次暗访调查。一个县级小酒厂,怎么能生产出15亿元销售额的白酒呢?记者们的调查从这个疑问开始。而根据有关线索的提供,他们赶赴的调查地点竟不是山东临朐,而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四川。

在邛崃县,记者找到当地一家叫“春泉”的白酒厂。据称,秦池的散酒主要是由这家企业在当地收购后提供的。

记者描述道:1996年12月23日上午,记者看到有24辆大卡车在厂内外等着装酒,办公楼旁有一大批与这个贫困地区的群众反差很大的各地人士,他们手持大哥大,开来的都是进口高级车。

“春泉”白酒厂厂长告诉这些记者,1995年春泉给秦池供应了4000吨散酒,秦池夺标时曾向春泉拆借资金;1996年,春泉又供给秦池散酒7000多吨。当被问及,春泉是不是收购了当地一些小酒厂的散酒供给秦池时,厂长的回答是肯定的。

在邛崃,《经济参考报》记者还找到了另外几家同样向秦池供应散酒的中小酒厂。一个从未被公众知晓的事实终于尴尬地浮出了水面:秦池每年的原酒生产能力只有3000吨左右,他们从四川收购了大量的散酒,再加上本厂的原酒、酒精,勾兑成低度酒,然后以“秦池古酒”、“秦池特曲”等品牌销往全国市场。

在报道中,记者还细致地记述了他们在秦池酒厂采访时的所见所闻:“秦池的罐装线基本是手工操作,每条线周围有10多个操作工,酒瓶的内盖是专门由一个人用木榔头敲进去的。县里的劳动力很便宜,从经济效益考虑,罐装没有必要自动化,安排就业也是县办企业的一个重要任务。”

这样的描述以及有关川酒入秦池新闻的披露,对刚刚蝉联标王的秦池来说意味着什么,几乎是不言而喻的。《经济参考报》的报道在1997年1月中上旬刊出后,它们像滚雷一般迅速地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几乎是在很短的时间里,这则报道被国内无数家报刊转载,还沉浸在标王喜悦之中的秦池遭遇到了最凶险、最猝不及防的一击。

令人遗憾的是,在如此巨大的危机面前,年轻的秦池竟然作不出任何有效的反应。那些围捧在秦池周围的策划大师们似乎也一时间找不到北了。在过去的两年里,秦池从来没有真正体味过传媒这把双刃剑的冷酷滋味。而当考验真的到来的时候,这一剑竟是冷飕飕地封喉而至。

中国的传媒历来有非理性的一面,在它们的价值判断体系中,最容易得到宽容的是弱者,最受尊重的是思想者。因此,最上乘的策划应该是:把被策划方包装成一个弱者或思想者的形象。因为所谓的强者,在传媒眼中是不受宠的。在它如日中天的时候,自然会有无数记者围在强者身边团团转,可是,一旦企业出现些许的危机,他们立即会反戈一击,以反思、知情、评判的角色来表现自己的职业道德。这些道理,至今不为中国的许多企业家们所领悟。

其实,事后加以分析,《经济参考报》对秦池的攻击并非是致命的。很难说记者对秦池是善意或恶意,至少他们所描述的事实并不至于让秦池无话可说:

——关于“川酒入鲁”,尽管在普通读者看来是一个新闻,然而在白酒业内却早已是个公开的秘密了,山东的葡萄酒、啤酒和酒精全国第一,但白酒却从来不敌四川。因此,数十年以来山东白酒企业便有从四川收购散酒的传统,秦池不是第一家,也绝对不是最大的一家。

——关于“白酒勾兑”,也是行业的一个变革。与普通消费者的一般理解恰恰相反,以食用酒精为基础“勾兑”白酒,比传统的固态发酵工艺更为先进,决不会影响白酒的质量,这一点秦池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或方式来告诉公众。

——至于秦池的生产能力问题,则更是一个经济学话题了。一家企业通过大量的广告和有力的推销,造成预期的销售空间,然后根据预期销售量来设定自己的生产能力,这样的设定可以是扩大本企业的生产能力,当然也可以通过OEM定牌生产、半成品外加工等不同的方式。应该说,这甚至是一种先进的产销模式,不但不应该遭到非议,反而应该成为仿效传播的典范。可是,秦池也没能够好好地把这些意思说出来。

在传媒的集体轰炸面前,秦池表现出了一家暴发型企业面对公关危机时的稚嫩。据不确切的消息称,在《经济参考报》发稿之前,记者曾传真这组报道给秦池审读,秦池派人赴京公关,表示愿意出数百万元收购这组报道,希望报社手下留情。在此举未果之后,秦池便显得不知所措了。在传媒一轮又一轮的反复报道中,秦池被击打得天旋地转,连一丝无辜的声音都来不及发出。

而那些在标王制造“运动”中稳收其利的人们,此时也站到了秦池的对面,扮演起反思和评判者的角色。谭希松在接受采访谈到秦池时称,一家企业发生危机,不能仅从表面现象看,就像一个人脸上长了一个斑,有可能是内分泌失调造成的。秦池第一年夺标,效果非常好,但第二年夺标就不是这样的。她还披露了一个细节:秦池在防伪标志上使用的是劣质产品,一下子丢了60%的市场份额。

这就是1997年的秦池,它可能是全中国最不幸的企业。在它君临巅峰的时候,身边站满了弹铗高歌的人们;而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甚至找不到一个可以依靠哭泣的肩膀。如果说经济生态圈是一个很冷酷的天地,那么,这就是一个很极端的个例了。

当年度,秦池完成的销售额不是预期的15亿元,而是6.5亿元,再一年,更下滑到3亿元。从此一蹶不振,最终从公众的视野中消逝了。

二、巨人史玉柱的滑铁卢

1997年1月,在一些人的记忆中似乎是一个灾难性的早春。上旬,如日中天的标王秦池的兑酒事件被曝光,引来传媒一片哗然;而到了中旬,南方便又爆出了巨人风波。1月12日,数十位债权人和一群闻讯赶来的媒体记者来到巨人集团总部,恰逢深居简出的史玉柱刚刚驱车从外面进来。于是发生了一场面对面的“短兵相接”。其间,一位律师对债权人和记者口气凌厉地嚷嚷道:“如果你们不想解决而是来闹事,你们就闹去。作为企业行为,任何事情向社会曝光都没问题。如果你们要曝光,可以先曝光,然后再谈,我们不怕曝光。”

由于缺乏危机处理能力,巨人集团仅仅委派了律师与债权人和记者周旋,巨人与媒体的关系迅速恶化。于是,种种原本在地下流传的江湖流言迅速地在媒体上被一一放大曝光:

巨人集团的资产已经被法院查封,总裁史玉柱称已没有资产可被查封了;

巨人集团总部员工已3个月未发工资,员工到有关部门静坐并申请游行;

巨人集团一位副总裁及7位分公司经理携巨款潜逃;

史玉柱沉痛承认在保健品开发上交了上亿元的学费……

那份楼花广告中的保险公司100%担保承诺,也被披露是一个骗局。保险公司与巨人集团签署的保险协议其实在楼花广告推出之前已经宣告失效,大声宣告要“请人民作证”的巨人集团无法为自己作证。

这些耸人听闻的新闻真假参半、泥石俱下,一时间让史玉柱百口莫辩。就在这时,又发生了巨人被迫在杭州向娃哈哈道歉的事件。于是,巨人在公众和媒体心目中的形象轰然倒塌,从此万劫不复。

令人玩味的是,在巨人风波的爆发中,国内有些传媒表现出了一种异常的投入和不冷静,扮演了一个很暧昧的唯恐天下不乱的角色。用巨人集团一位高级职员的话说,就是“以落井下石的火力一夜间彻底摧毁了被它们吹捧了几年的企业”。史玉柱在危机中曾几度企图恢复生产销售秩序,可是几度被传媒的跟踪报道打乱。每出现一次报道,就会造成一批骨干的离去,增加一批讨债者的上门,以致恶性循环,难以挽救。

史玉柱日后曾十分不解地感慨道:“巨人一直是一个‘新闻企业’,我本人也是个‘新闻人物’,想不当都不行。以前新闻总说巨人好,这也好那也好,现在说巨人这也不好那也不行。我原计划1997年好好做市场,但各地报纸一转载巨人风波,说巨人差不多倒闭了,产品没人敢买了,这下子问题大了。”

水能覆舟,亦能载舟

得民心者得天下

(1)最好的舆情公关就是团结群众,跟对手竞合。

跟对手合作,跟大品牌联名,进大品牌供应名单,跟异业强势渠道合作,用他们的嘴给小罐茶公关。

我们回头看,小罐茶一开始应该沉住气先推产品品牌,跟渠道合作用他们的嘴,把高端认知植入顾客心智,等认知占稳了,再推渠道品牌,就好了。

现在仍可以补救,起用几个新品牌用多品牌抢占多品类的品牌空位,再用新品牌跟传统渠道合作,堵堵他们的嘴,也借借他们的势能,给小罐茶公关,把品牌形象跟高端定位竖起来,同时打造出真正的产品品牌,解决问题3

(传统渠道如果不干就跟燕窝渠道合作,发动人民群众。要团结群众,用高势能人群推品牌,给品牌公关。)

(2)在品牌公关上还可以考虑与喜茶、奈雪的茶等品牌合作推联名款,迅速的抓住年轻人对茶叶品牌的认知空位并深度彻底的转化锁定已经有茶叶品类消费习惯的年轻人人群。

(小罐茶的线下顾客主要是20—40岁,线上顾客是18—35岁)

餐饮也可以进,跟海底捞,西贝都可以探讨合作。推联名,做他们的供应商,直接能进他们菜单最佳。利润分配好说,满足他们为主。这种合作,既能公关,更能销售。

(3)把握存量,布局增量

企业的市场无非是两块,一块是存量,存量就是成熟客户,已经有消费习惯的茶友,这部分人群就是小罐茶诉求送礼,与招待用茶对应的主要的盈利市场。

存量市场,茶叶的高端用户还在线下。

还掌握在传统茶楼跟连锁店手里。所以,要跟他们竞合,要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不能上去就全面开战。这个行业水太深了,也就是杜国楹,换了别人,早被智商税弄死了。

另一块就是增量市场,增量对应的是年轻的想喝新口味的市场,有新功能的市场,有新场景的市场,还有年轻的还不喝茶的市场,这些市场,小罐茶都可以根据战略节奏,开创新品类,布局增量市场。

至于小罐茶这个带有负面认知的品牌名,用作企业名做企业品牌更合适,企业战略可以一个企业用多品牌代表多品类,去抓好几个市场机会,多品牌主导一个价值网。

趋势站在时间这边,小罐茶要团结群众,推动小罐工艺品类化,时间是小罐茶的朋友,小罐茶要跟时间做朋友。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罐茶的问题根源与解决之道(得民心者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