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创
《北京女子图鉴》开篇里,陈可最想去的城市,是北京。
因为留在老家,对她来说——
“就是找个差不多的工作,办个差不多的婚礼,过着差不多的日子”。
她的相亲对象,用家乡话问她周末打不打牌?
如果她留下来,她将来的老公,就是大概这么一个人:
男,三十岁,在地方上一个类似公务员的机构上班,清闲稳定但收入不高;
这份工作不需要多大的能力也不需要多大的上进心;
晚上和周末就是出去和高中同学约着打打牌喝喝酒;
他不善打扮也没有什么品位。
对了,他很可能在跟你说话时在桌子下点着脚尖来来回回晃腿——
胸无大志又百无聊赖,安之若素又坐井观天,安逸封闭的环境,让这个谈不上教养的举止看起来有那么一点刺眼。
如果她命好,他们的日子就差不多这么过下去,期间不要提什么梦想、激情,不要渴望深层次的沟通和理解,可以这么凑合过着。
而如果,面临以下任何一项,她的日子就不是简单的凑合过下去那么容易:
1、 她的公婆对她怎么样,有没有给她生育压力,生几个算是传宗接代?
2、 他们的家庭支出有没有风险,比如老人遇上大病需要巨额支出?
3、 她的老公能在多大程度上允许她有自己的想法、个性甚至这方面的消费,如果她换个发型买双新鞋还要被唠叨,那她在进修充电或是旅行等更高阶的想法就更不要提被支持了……
4、 他们夫妻的原生家庭都是怎么样的,留在老家其实就是和双方父母同在屋檐下,他们小家庭的想法和决定会不会被老人干扰?
这些问题,不是说到北京就不会遇到,而是说,选择北京给了自己一场逃离的私奔,也给了自己一场造梦的机会。
留在这里,一眼就望到头儿了,甘心么?
陈可是不甘心的,她有欲望,她有想法。哪怕那时候她还不知道,去闯闯,会让她的生活轨迹彻底改变。
我的闺蜜,知名外资咨询机构就业,曾经因为咨询项目的关系必须到一个三线城市工作两个月。虽然是三线城市,但在该省也还算GDP前三的一个城市了。
即便这样,她还是特别不适应。
住的酒店不行。
她去了才知道,该地是没有五星酒店的,住了标榜四星的酒店,但是隔音、卫生、餐饮都有或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地处南方湿气重,她曾经在打开房间门时,发现迎接她的是地上一只巨大的蟑螂。这些问题不要指望跟酒店沟通去解决,因为不仅仅是酒店自己的原因,深层次其实是整个城市的服务水平达不到相应的水准……
她怀念北京。
她想起团建时睡过的希尔顿天梦之床;想起丽思卡尔顿的下午茶,节日款还有口红包包芭蕾鞋等造型款,砰砰打动她这个老少女的心;她在康莱德吃过brunch,一面是大学图书馆一样的旋转式书架,一面是巨大的落地玻璃窗,这样好的就餐环境,才不辜负难得的时光……
生活配套设施跟不上。
日常习惯用的一些东西这里买不到,去了当地最大的超市也买不到,晚上九点各种商店就都关门了。不得已只得自己在电商网址上买,还好这个城市快递业发展起来了。期间还拜托我买过东西,给她顺丰过去。
而在北京,她办公地点就是核心商务区之一,从写字楼搭电梯下去,通过地下通道就能到综合商场,OLE、BHG等外国商品为主的超市,常常是她周五晚上必去买买买的地方;
各种新鲜的快煮食物、鲜榨果汁以及进口红酒香槟,让她可以不用大动干戈的下厨房,也能犒劳一下自己。
缺乏商业交流的环境和氛围。
老旧的办公楼、采光不足的电梯间、梅雨季发潮黏湿的地板,让她穿着高跟鞋得特别的小心滑倒;
没有专业的会议室,开会、作报告、集体活动以及工会杂七杂八的事情都用那一间大会议室,没有投影仪、大家也不习惯讲PPT,导致她项目推进不得不付出很多的沟通成本;
没有非正式沟通的商务场合。男员工们在走廊尽头抽烟聊天,不管走廊尽头离女卫生间多么近……
她想起在北京,约个人谈事儿,写字楼里的会议室可以提前订,想轻松一点呢,楼下几步就有星巴克和costa随便选择,点一杯拿铁等人的时候,一边敲着键盘,一边能听到邻座的人谈话;
谈话大部分都是交流项目融资、互联网运营或者职业规划的话题,这种氛围,是成熟而充满希望的大商务环境才自带的气场。
还有一点,她在这里显得特别另类。
着装、打扮、气质、谈吐……她与这个环境里的人,形成了鲜明对比。
好的地方是,客户尤其是上了年纪的本地人,会尊重她,说这是北京来的专家。
但这种获得尊重的本质,是他们并不真正懂得她的专业所在,他们是因为不知道所以才会笼统的去“尊重”,但涉及到具体问题时,就又不一样了。
她愈发的怀念北京。
她记得有次自己出差回京已经是夜里十一点了,从首都机场做车路过国贸三期,灯火通明的楼身,是夜幕天际线下最璀璨的注解。
在北京,固然唇枪舌剑、短兵相接,也是一种棋逢对手跃跃欲试的快感。
她最终完成项目回来了,也很快再次升职。
已经习惯在北京打拼的她,回忆起这段经历,还是很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
我问她当时为什么选择北京?
她说,在她还在上大学的实习期间,在一家世界前5的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北京外企集聚的商务区,有次中午吃完饭散步时,有那么一幕让她特别触动:
群贤汇集的办公大楼群,就挨着顶级奢侈品购物中心,在闪亮着LOGO的水晶般的橱窗前,两位女士在倾谈,她们穿着黑色的西服裤装,优雅的像早期香奈儿的男装时尚,纤纤玉指夹着根细细的女士香烟;
清雾缭绕间,听不到她们在说什么,也不用知道她们在说什么,那种笃定、优雅,自内而外散发的气质,让她们美成了一幅画。
这是一种沉浸商业环境,与优秀的男人并驾齐驱,在这座城打拼经历后,才带来的不逊男色却又是男士无法企及的气质。
她瞬间觉得,只有在这里,在北京,才会看到这样的画面、才会接触到这样气质的人群,才会允许自己,有一天,也变成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是的,北京是个巨大的造梦机。
在西单地下通道弹吉他的女孩有朝一日可以在春晚表演;
怀着文学梦的潦倒青年,可以在不打烊的三联发呆,在京城里大大小小的咖啡馆里,和文字上崭露头角的新星们接触,从而改变自己住地下室的困境;
新毕业的高材生们,跨入了互联网的大门,几年之后,就成了可以买房购车的中产或是准中产;
北京爱情故事里的逆袭与沧桑,青春与过往,都在这座天际线下上演,每年每月每天……
中国连续多年GDP的快速增长,让追赶阶层、超越阶层的野心变成不那么遥远的梦。
这里属于有欲望的人。
有欲望的女人,会累,但却不会麻木枯朽。
会身心俱疲放声大哭,但却不会是一具行尸走肉。
想看看她们都长什么样?
她们会从初入职场起,用轻熟女的装扮打扮自己,一个MK或CK的轻奢入门包包,就迅速与学生时代的单纯懵懂说再见;
用每一次的跌打、磕碰,含血的教训,说不出口的委屈,让自己快速迭代成长。
这里没有小城的安逸平和,但每一次暴风骤雨,都让这里成为一个让你进步最快的地方。
她们会在会议室里,精心的演绎PPT,20分钟的专业性介绍,或许是20个晚上的加班查资料和反复修改;
阿玛尼粉底液或是TF的新晋唇色,让妆容和PPT一样精致到无可挑剔。
她们会在商务谈判中,气定神闲中排兵布阵,直扰到对方军心打乱;或是唇枪舌剑寸土必争,却也不失优雅气度;
白天的battle过后,晚上在国贸79层的空中酒吧,或许可以和白天拉锯战的对方小酌一杯,一笑泯恩仇。
空间大,什么都有可能。
她们会穿jimmychoo的高跟鞋,去到城中最新的项目、最新的公司,去看去学,去现场倾听;
也会在不加班的晚上,去SPA会所,放松肩颈,让人按摩按摩那双采久了高跟鞋的双脚。
亦舒在《我的前半生》里,有这么一个片段:
离婚后的子君去唐晶位于中环的办公室,二十平不到,小小的一间办公室,但却是唐晶一拳一脚打出来的天下。
更何况是在中环,夜晚加班,也可以对此俯瞰维多利亚夜景了。
子君那刻的心情,是唏嘘中夹杂着瞻仰的。
在北京打拼的女人们啊,
或许有一天她们会有自己的办公室,那一天甚至比她们渴望得还早些。
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衣柜抽屉里或是办公桌下面,她们一定会有一双备用鞋。
平底、软皮、合脚,舒服得很居家。
可是她们知道,如果没有来北京,这双备用鞋将不是备用,而是每天上班下班买菜做饭一直穿的。
因为,她们此生大部分时间,将用不着穿那双美美的高跟鞋……